畜牧人 首頁 反芻 牛病防治 查看內容

犢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

2007-7-1 18:34| 發(fā)布者: nety| 查看: 1151| 評論: 0

    一、病因

     粘膜病病毒是一種有莢膜,螺旋形,pna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形。病毒對乙醚、胰蛋白酶、氯仿敏感。對酸敏感,-70—60℃可保存多年。

     二、癥狀

     1、犢牛以新生牛犢多見。① 早產型:犢牛提前1~1.5個月產出,有生后即死,有生后1~2天死亡的,能存活者,發(fā)育不良。② 畸形:牛犢前肢腕關節(jié),后肢跗關節(jié)屈曲,不能站立,臥地不起;站立者,四肢彎曲呈佝僂樣,行走時,步態(tài)蹣跚,共濟失調。③ 眼型:失明,多為一側性,患犢眼外觀無異常,僅在步行時見頸向一側彎曲,眼檢查時,患眼對外界刺激無反應。

     2、青年牛發(fā)病突然,反芻停止,食欲廢絕;糞便干、黑,外附粘液和血液;精神沉郁,頸直伸,頭抬高,顫栗,抽搐。體溫升高達41.8℃,呼吸增加至50次/min以上,心跳增數(shù),心音微弱,第一、二心音模糊。目光無神,眼凹陷,消瘦明顯。病后期體溫下降至35.4℃~37℃,全身無力,臥地不起,眼球突出,結膜外翻,呼吸微弱,頭彎向背側,呈角弓反張樣,四肢直伸,劃動,反應微弱至消失。

     三、剖檢病變

     剖檢尸體消瘦、脫水。皮下組織充血,鼻腔粘膜潮紅,充血,肺炎;消化道粘膜充血、出血,尤以腸道變化最嚴重。真胃彌漫性出血,水腫,有小的潰瘍;腸系膜淋巴結水腫,增大為棗樣;小腸粘膜彌漫性充血、出血;盲腸和結腸粘膜充血、出血,有的潰瘍;心內、外膜出血;腦膜充血,腦膜下積聚著大量水腫液。

     四、診斷

     1、臨床診斷:本病特征是先天性畸形、失時,抽搐,共濟失調,神經癥狀等。

     2、血清學診斷:取病死犢牛母體血清、發(fā)病犢牛和青年牛血清進行ibr病毒中和試驗。

     3、鑒別診斷:由于本病發(fā)生后表現(xiàn)為產后犢牛失明,衰弱,畸形,生后短期即死亡,以及共濟失調,步態(tài)蹣跚等,與維生素a缺乏癥相似;鼻腔粘膜充血,神經癥狀,脫水及藥物治療無效,此與犢牛傳染性鼻炎相似,因此在診斷時,應予以鑒別。除了對流行病學,飼養(yǎng)管理等方面注意外,我們認為,病牛及母體血清學的檢查是確定本病最為可靠的診斷方法。

     五、防治

     無特效療法。對體溫升高病牛曾用抗生素,補糖、補水、補堿等治療,終以死亡結束。因此,預防是關鍵。

     1、無病牛場,應加強獸醫(yī)防疫制度:① 堅持自繁自養(yǎng)原則,凡欲引進奶牛時,不從病牛區(qū)購牛;進場牛,應首先對其進行bvd血清中和試驗,陰性者,再進入場內。嚴禁將病牛引入場內。② 公牛及其精液能將本病傳播,故應加強公牛檢疫,不使用有病公牛及病牛的精液。定期對全群牛進行血清學檢查,以便及時掌握bvd在牛群中流行狀況,如發(fā)現(xiàn)有少數(shù)牛抗體陽性出現(xiàn)時,應將其淘汰,以防病情擴大。③ 病牛場與健牛場堅決隔離,嚴禁病場人員進入,防止將病帶入。

     2、已感染牛場,加強飼養(yǎng)管理和獸醫(yī)措施:已感染牛場,目前尚無有效的防制措施,只能加強飼養(yǎng)管理和獸醫(yī)防疫措施,保證牛體健康,增強抗病力和對本病的耐受性,以盡可能減少其所造成的危害性。病牛群應進行病毒分離,間隔4周進行兩次血清抗體檢查以劃分病牛與健康牛,帶毒牛屠殺;健康牛與血清抗體陽性牛應分場隔離飼養(yǎng),當抗體陽性牛妊娠及產犢均正常時,表示已經康復。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頭暈

傷心

搞笑

抗議

路過

已閱

支持

超贊

最新評論

發(fā)布主題 聯(lián)系我們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畜牧人

中國畜牧人養(yǎng)豬微信公眾號

畜牧人養(yǎng)豬

關于社區(qū)|廣告合作|聯(lián)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yè)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19 08:13,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