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偽狂犬病
偽狂犬病又名狂癢病,是由偽狂犬病毒引起的豬和其他動物共患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其特征為發(fā)熱,腦脊髓炎的癥狀,但成年豬常為隱性感染,可有流產、死胎和呼吸癥狀,新生仔豬除有神經癥狀外還可侵害消化系統(tǒng)。 一、 流行病學 本病自然發(fā)生于豬、牛、綿羊等各種動物。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春季和產仔旺季多發(fā)。病豬和帶毒豬及鼠類是本病重要傳染源。健豬與病豬、帶毒豬直接接觸可感染本病。病毒由鼻分泌物、唾液、乳汁、尿中排出。馬有較強抵抗力,人也偶爾感染。易感動物可經呼吸道、破潰的皮膚和配種及病畜污染的飼料而感染。 二、 臨床癥狀 潛伏期3—6天,少數10天。 豬的臨診表現隨著年齡不同而有很大差異。成豬一般為隱性感染,若有癥狀也很輕微,易于恢復。發(fā)熱、精神沉郁,有些病豬嘔吐、咳嗽,一般于4—8天內完全恢復。懷孕母豬有的提前,有的延遲分娩,可發(fā)生流產、木乃伊胎兒、死胎。厭食、便秘、驚厥,視覺消失或結膜炎、很少死亡。據近年來有報道,奇癢癥狀以往在豬罕見,但目前則可常見。 新生仔豬,也有至3日齡很正常,第二天眼紅,閉目昏睡,體溫41—41.5℃,精神沉郁,口流泡沫或流涎。有的嘔吐或腹瀉,糞色黃白,兩耳后豎,遇響聲即興奮鳴叫,后期任何強度音響刺激也叫不出聲,僅肌肉震顫。眼瞼、嘴角水腫。后腿呈紫色,腹部有粟粒大紫色斑點,有的全身發(fā)紫。站立不穩(wěn)或不能站立,有的只能后退,易于跌倒。頭向后仰,角弓反張,四肢游泳動作,肌肉痙攣性收縮,癲癇發(fā)作,間歇10—30分反復。病程4—6小時,最長5天,多數2—3天。20日齡以上至斷奶前后的仔豬,體溫41℃以上,呼吸短促,食欲減少或廢絕,耳尖發(fā)紫,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低于15日齡以內的仔豬。斷奶前后如拉黃稀水糞便,死亡率100%。4月齡左右的豬癥狀有幾天輕熱,頭、頸皮膚發(fā)紅,寒顫,呼吸困難,流鼻液、咳嗽、沉郁,食欲不振。有呈犬坐姿勢或伏臥。有時嘔吐、腹瀉,有的圓圈運動或盲目沖撞亂跑。幾日內可恢復。嚴重者可延長半月以上,四肢僵直,尤其后肢,震顫、驚厥、行走困難。 三、 病理變化 鼻腔出血性或化膿性炎癥,扁桃體、喉頭水腫,咽炎,勺狀軟骨和會厭皺壁呈漿液浸潤,并常有纖維素性壞死膜覆蓋。肺水腫,上呼吸道有大量泡沫性液,喉粘膜點狀或斑狀出血。腎點狀出血性炎癥。胃底大面積出血,小腸粘膜充血,水腫,大腸有斑塊狀出血。淋巴結特別是腸系膜淋巴結和下頜淋巴結充血腫大,間有出血。腦膜充血、水腫。病程較長者,心包液、胸腹液、腦脊髓液均明顯增多。肝表面有大量纖維素滲出。 四、 診斷 根據病豬臨床癥狀,流行病學分析,可初步作出診斷。確診本病必須進行實驗室檢查。方法有血清中和試驗、瓊脂擴散試驗、補體結合試驗、熒光抗體試驗等。 在臨床診斷時應與腦炎型鏈球菌病、仔豬水腫病、豬沙門氏菌病、豬流行性腹瀉、豬李氏桿菌病、斷奶仔豬應激癥、豬細小病毒病、豬繁殖障礙與呼吸綜合癥、豬乙型腦炎、豬布氏桿菌病、豬食鹽中毒等相區(qū)別。 五、 防制 本病尚無藥物治療。不要從發(fā)生過本病的地區(qū)引進病豬。消滅牧場及養(yǎng)豬廠及環(huán)境中的鼠類,嚴格將豬牛分開飼養(yǎng)。發(fā)現病豬立即隔離,豬圈、場地、用具用2%氫氧化鈉或20%石灰水進行消毒。發(fā)病豬場禁止牲畜和飼料出去。對帶毒及病豬進行淘汰。培育健康幼豬、豬群,最終建立無病豬群。 免疫用偽狂犬病弱毒凍干苗,乳豬第一次肌注0.5毫升,斷奶時再注1毫升;3月以上架子豬1毫升;成豬和妊娠豬(產前1個月)2毫升,僅限于疫區(qū)和受威脅區(qū)使用。也可用偽狂犬病油劑滅活苗肌注,初生仔豬2毫升,斷奶仔豬3毫升,妊娠母豬(70天)5毫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