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細胞生物學實驗手冊(第三版)
第一卷
1.jpg (12.13 KB, 下載次數(shù): 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08-6-27 12:44 上傳
作 者: (丹)賽利斯(Celis,J.) 主編 出 版 社: 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1 字 數(shù): 1115000 版 次: 1 頁 數(shù): 586 印刷時間: 2008/01/01 開 本: 16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030203830 包 裝: 精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自然科學 >> 生物科學 >> 細胞學
共有顧客評論0條 查看評論摘要
編輯推薦 一如本書第二版那樣,本版也分四卷。第一卷包括組織培養(yǎng)及其相關技術、病毒、抗體和免疫組織化學。第二卷包括細胞器和細胞結構,以及細胞生物學檢測技術。第三卷涉及成像技術、電子顯微鏡、掃描探針和掃描電子顯微鏡、顯微解剖、組織矩陣、細胞遺傳學和原位雜交、基因組學、轉基因、基因敲除和基因削減方法等。最后一卷包括大分子轉移、表達系統(tǒng)、除各種蛋白質組學技術之外的基因表達模型。附錄收集具代表性的培養(yǎng)細胞系及它們的特征、細胞生物學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計算機模擬的蛋白質組分析系統(tǒng)中的生物信息資源。本手冊能獨到地提供從事生命科學研究所不可缺少的經(jīng)典及最新的技術。若你身邊缺乏專家,則本手冊在你科研生涯的任何階段,均能幫助你利用各種技術和模型系統(tǒng)進行生物學問題的研究。本書所介紹的技術都以一種人性化的、循序漸進的方式娓娓道來,并且還教你某些有用的小竅門以避免實驗操作中可能遭遇到的小麻煩。 本書特色: 生物學實驗室不可缺的工具用書與實驗伙伴; 簡捷易行的方案,循序漸進的步驟,人性化的版式設計; 追蹤前沿技術,提供最新信息,以解決復雜的生物學問題; 采用大量插圖,部分為全彩圖,演示操作步驟及結果; 500多位全球范圍內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一流研究者傾力編撰。 導讀版: 本書的前言和目錄均已譯成中文,正文部分保留英文原版,別附有中國醫(yī)學科學院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章靜波教授為本書所作的中文導讀一篇。
內容簡介 此手冊涵蓋了經(jīng)典的細胞生物學實驗方案,對生命科學研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更新后的第三版書包括165篇新文章,覆蓋了經(jīng)典與最新的實驗技術。各項技術以人性化的形式逐步展開,并介紹了一些實用性的技巧及易出現(xiàn)的錯誤。重要的實驗步驟和結果附以插圖說明,方便理解和使用。本書的整理出版,使不同水平的研究者在科研過程中,均可采用相應的技術和系統(tǒng)模型解決基本的生物學問題。 第1卷:細胞和組織培養(yǎng)的相關技術、病毒、抗體、免疫細胞化學。 第2卷:細胞器和細胞結構,以及細胞生物學檢測技術。 第3卷:成像技術、顯微技術、組織矩陣、細胞遺傳學和原位雜交、基因工程和基因組學。 第4卷:大分子轉移、表達系統(tǒng)、基因表達模型、蛋白質。
目錄 第1卷目錄 其他卷目錄 撰稿人 前言 A 細胞和組織培養(yǎng):相關技術 第1篇 一般技術 1.建立細胞培養(yǎng)實驗室 2.細胞培養(yǎng)的一般程序 3.細胞計數(shù) 4.細胞增殖測定:用于測定培養(yǎng)細胞數(shù)的多種改良方法 5.無血清培養(yǎng)基的研發(fā):營養(yǎng)成份的優(yōu)化和運送方式 6.細胞系鑒定 7.細胞系微生物與病毒污染的檢測 第2篇 特殊細胞類型的培養(yǎng):干細胞 8.神經(jīng)嵴干細胞 9.初生動物骨骼干細胞:從初生小鼠和人骨髓中分離和分析骨髓基質細胞BMSCs的方法 10.用核轉移方法以成體體細胞建立胚胎干細胞系 11.T細胞的分離和體外增殖 12.人和鼠樹突狀細胞的生成 第3篇 特殊細胞類型的培養(yǎng):造血細胞,間充質細胞和上皮細胞 13.造血細胞半固體瓊脂培養(yǎng)基本的體外克隆培養(yǎng) 14.人骨骼肌細胞 15.狗腎細胞的生長及在上皮細胞生物學研究中的應用 16.人表皮角化細胞的培養(yǎng)和逆轉錄病毒感染 17.正常和惡性人乳腺上皮細胞的三維培養(yǎng)以維持如體內的構筑 18.果蠅胚胎細胞的原代培養(yǎng) 19.線蟲和其他非共生線蟲的實驗室培養(yǎng) 第4篇 體細胞的分化和重編程 第5篇 永生性 第6篇 體細胞雜交 第7篇 細胞分離技術 第8篇 細胞周期分析 第9篇 細胞毒和細胞生長測定 第10篇 細胞凋亡 第11篇 細胞轉化、致瘤性、侵襲和創(chuàng)傷愈合試驗 第12篇 電生理方法 第13篇 器官培養(yǎng) 第14篇 病毒的生長和純化 C 抗體 第15篇 抗體的生產(chǎn)和純化 D 免疫細胞化學 第16篇 免疫熒光 E 附錄
第二卷
前言 A 細胞器和細胞結構 第1篇 分離:質膜,細胞器,細胞結構 1 去污劑抗性膜和膽固醇去除 2 質膜的分離和再分級,從脂筏中純化細胞小窩 3 用磁性固相支持體進行細胞器的免疫分離 4 大鼠肝高爾基復合體的分離 5 分離大鼠肝內質網(wǎng)粗面和光面膜的結構域 6 COPI小泡的純化 7 從中腦、肝和腎上腺純化網(wǎng)格蛋白包被小泡 8 分離含 乳膠小珠和分支桿菌的吞噬體 9 過氧化物體的分離 10 從哺乳動物組織和培養(yǎng)細胞中分離純粒體 11 亞細胞分級分離和用[S]酸鹽代謝標記從神經(jīng)內分泌細胞系分離致密核心分泌顆粒 12 從哺乳動物腦制備突觸小泡 13 蛋白酶體的制備 14 從人氣管上皮細胞制備纖毛 15 核仁的分離 16 含中間體的剪接體純化 17 Cajal小體的分離 18 復制簇:染色體構筑和染色質動力學分析的標記策略 19 染色體分離用于流式分析和分選 第2篇 細胞/細胞器的活體染色 20 用熒光脂質進行細胞活體染色 21 用熒光探針標記胞吞泡研究液相胞吞作用 第3篇 蛋白純化 22 豬腦奧管蛋白的制備 23 平?jīng)]肌肌動蛋白的純化 …… B 測定方法 第4篇 內吞和胞吐途徑 第5篇 膜 第6篇 純料體 第7篇 核運輸 第8篇 染色質組裝 第9篇 信號轉導試驗 第10篇 體外和體內運動性的檢測和模型 第11篇 單個細胞中的機械應激 C 附錄
第三卷
前言 A 成像技術 第1篇 光學顯微術 1.熒光顯微術 2.全內反射熒光顯微術 3.顯微術中的頻節(jié)局限性和適當?shù)娜?BR> 4.光學鑷子:在動力蛋白研究中的應用 第2篇 數(shù)字圖像顯微術 5.生物標本光學顯微鏡觀察中如何獲取電子圖像——導言 6.圖像增強對比顯微術 第3篇 活細胞和固定細胞的共焦顯微術 7.活細胞的旋盤共焦顯微術 8.果蠅胚胎的共焦顯微術 9.紫外激光微光束在果蠅胚胎解剖中的應用 第4篇 活細胞的熒光顯微術 10.活細胞熒光成像簡介:逐項注釋 11.細胞骨架蛋白 12.新型蛋白質的系統(tǒng)型細胞定位 13.用全內反射熒光顯微鏡進行活細胞單個分子成像 14.肌動蛋白細胞骨架動力學及藥物灌注干擾的活細胞熒光斑點顯微鏡術 15.活細胞內綠色熒光蛋白變體間成像熒光共振能的轉遞 第5篇 應用熒光染料研究細胞內的物理學參數(shù) 16.利用雙重激發(fā)熒光成像技術測定活細胞內吞小體的pH值 17.裂殖酵母細胞內蛋白質定位的基因組范圍篩查 18.酵母中大范圍的蛋白質定位 第6篇 數(shù)字成像制作、分析、貯存和演示 19.消除霧翳:用去失真技術重建成像 20.生物成像分析中的技巧概述 21.生物成像數(shù)據(jù)庫中的成像資料,一個生物學家的成像數(shù)據(jù)庫 B 電子顯微鏡 第7篇 標本制備技術 22.透射電子顯微鏡中的細胞與組織的固定和包埋 23.負染技術 24.丙三醇噴霧/低角旋轉金屬投影 第8篇 恒冷技術 25.生物標本快速冰凍用于冷凍斷裂和深度蝕刻 26.冷凍斷裂和冷凍蝕刻 第9篇 細胞骨架的電子顯微鏡研究 27.提取細胞骨架的電子顯微術:負染、低溫電子顯微術,以及與光學顯微術的相關性 28.細胞骨架光學和電子顯微術的關聯(lián) 第10篇 免疫電子顯微術 29.用Lowicryl樹脂的免疫電子顯微術 30.超薄冷凍和塑料切片的免疫細胞化學 31.蛋白質復合物成分的直接免疫金標記 C 掃描探針和掃描電子顯微鏡 第11篇 掃描探針和掃描電子顯微鏡 32.生物學研究中的原子力量微鏡 33.場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和細胞內部的觀察 D 顯微解剖 第12篇 組織和染色體顯微解剖 34.激光捕獲顯微解剖 35.用常規(guī)方法進行染色體顯微解剖 36.用激光顯微外科(激光剪)和激光發(fā)生的光學力(激光鉗)進行染色體和有絲分裂紡錘體的顯微操縱 E 組織矩陣 第13篇 組織矩陣 37.組織微矩陣 F 細胞遺傳學和原位雜交 第14篇 細胞遺傳學 38.基本的細胞遺傳學技術:培養(yǎng),片子制作和G帶 39.從貼附生長細胞系獲得高產(chǎn)量中期染色體標本的常用和可靠的方法:細胞染色體組分的快速確證 第15篇 原位雜交 40.用熒光原位雜交在中期染色體上繪制克隆DNA圖 41.利用人類基因組計劃資源進行斷裂點制圖 42.用延長染色方法進行基因排序的精細制圖 43.適用于培養(yǎng)細胞mRNA種間的原位雜交 44.同時檢測DNA、RNA和蛋白質的原位雜交 45.基因組結構和單個分子水平DNA復制的熒光觀察 G 基因組學 第16篇 基因組學 46.用于比較基因組雜交的基因組DNA微矩陣 47.用標簽矩陣以及微序測定進行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基因分型 48.用基質激光解吸收/離子化射時質譜術進行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分析 49.用ZipCode標簽微球技術進行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分析 50.保持兩種復雜基因組間量差的PCR擴增方法 H 轉基因、基因敲除和基因削減的方法 第17篇 轉基因、基因敲除和基因削減的方法 51.用原核微注射方法產(chǎn)生轉基因小鼠 52.用胚胎干細胞同源重組進行基因打靶 53.條件基因敲除:Cre-loX系統(tǒng) 54.RNAi介導的哺乳動物細胞基因沉默 55.反義寡核苷酸 第四卷
目錄
其他目錄 撰稿人 前言 A大分子的轉移 第1篇 蛋白質 第2篇 基因 第3篇 體細胞核轉移 B 表達系統(tǒng) 第4篇 表達系統(tǒng) C 基因表達模型 第5篇 差異基因表達 D 蛋白質 第6篇 蛋白質確定和分析 第7篇 蛋白質組學的標本組分分級 第8篇 凝膠電泳 第9篇 檢測凝膠中的蛋白質 第10篇 翻譯后修飾蛋白質的凝膠圖型分析 第11篇 蛋白質/蛋白質及蛋白質/小分子物質的相互作用 第12篇 功能蛋白質的組學 第13篇 蛋白質/DNA相互作用 第14篇 蛋白質降解 第15篇 質譜分析法:蛋白質鑒定和相互作用 E 第16篇 附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