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實社會中有很多例子,從獨木舟上翻下去,下去了就是下去了,再翻過來非常地難?!?BR> “我們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企業(yè)家,不多了……”
劉永好在一個論壇上碰到魯冠球,兩人相對,發(fā)出如此慨嘆。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劉永好開始出席一些論壇活動,到90年代,他留意到身邊參會的人悄然發(fā)生了些變化。到現在,變化越來越大了,“原來跟我們一起開會的朋友越來越少了,”他說:“有的不干了,有的去世了,有的倒閉了,有的被抓了?!?BR> 1951年出生的劉永好今年60歲,正是耳順之年。從1982年開始創(chuàng)業(yè),時間已經過去了30年。白手起家的傳奇讓位于中國首富的光環(huán)。在2010年的胡潤川渝富豪榜上,劉永好以250億的身家位列第一。
把希望做大
在做希望牌飼料之前,劉永好在孵鵪鶉蛋;在賣鵪鶉蛋之前,他是人民教師。
下班之余,劉永好和另外三個兄弟在自家陽臺上養(yǎng)起鵪鶉,并售賣鵪鶉蛋。當時的他們沒有想到四年后將會成為足以笑傲世界市場的鵪鶉大王。
到1986年專做豬飼料之前,他們在成都青石橋開了一個鵪鶉蛋批發(fā)門市部,后來又在東風農貿市場開了一家更大的店。
在青石橋的時候,劉永好的母親坐鎮(zhèn)店中,他們兄弟四人就出去跑銷售。到后來母親去世的時候,劉永好他們才知道兄弟們富了以后給母親的錢全被老人捐給了青石橋的鄉(xiāng)親。
東風農貿市場的店是他們嶄露頭角的開始。那時候,店里每天的存貨都有鵪鶉蛋數十萬只。養(yǎng)殖場也是劉永好出生地所在的四川新津縣有三分之一的農戶在養(yǎng)鵪鶉。他們自己的養(yǎng)殖場年產鵪鶉15萬只,而整個縣最高峰時養(yǎng)殖鵪鶉達到1000萬只。
當鵪鶉養(yǎng)殖的瓶頸到來的時候,劉家四兄弟毅然決然地放棄了這個行業(yè),轉身投向了后來讓他們功成名就的飼料行業(yè)。
《希望》本是養(yǎng)殖場的名字,轉做飼料之后,他們又再次以此命名了自己投資研發(fā)的豬飼料。
1987年,研發(fā)建廠一共投資了800萬元。他們將養(yǎng)殖場的10萬只鵪鶉全部宰殺,從此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
兩年之后,希望牌飼料推向市場。三個月之后,銷量追上當時國內飼料霸主----正大。
價格戰(zhàn)一觸即發(fā),兩家短兵相接。正大一降價,希望立馬反擊,再降。你來我往的過招之后,正大敗走成都,江湖格局就此改變。盟主地位離希望越來越近。
分家后開始走各自的路
1992年,希望集團成立。兄弟四人走上了不同的方向。劉永好和劉永行負責去各地建立分廠。他們將集團股份一分為四,每人各占百分之二十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