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草木樨又名白香草木樨、白甜車軸草。原產于歐、亞溫帶地區(qū),現(xiàn)世界各國均有栽培,在我國西北、華北、東北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在我國目前該品種主要種植于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寧夏、內蒙古等省(自治區(qū))。
一、經濟價值
白花草木樨是一種優(yōu)良的牧草,也是綠肥和水土保持植物。作為牧草,它的營養(yǎng)成分含量高,蛋白質含量和紫花苜蓿差不多,即使是開花末期及種子成熟期,粗蛋白質含量也在8%~10%以上。但白花草木樨的適口性較差,莖、葉及花果中含有一種香豆素,其含量為干物質的1.05%~1.40%,家畜沒有適應之前不喜食,訓練一段時間后才采食。
白花草木樨還是一種極好的綠肥作物,據(jù)測定,種過2年白花草木樨的土地含氮量增加13%~18%,含磷量增加20%,有機質增加36%~40%,水穩(wěn)性團粒結構增加30%~40%,在2~3年內可使后作增產20%~30%。它莖葉繁茂、根系發(fā)達,生長又快,是良好水土保持植物。也是極好的蜜源植物。
二、植物學特征
白花草木樨為豆科草木樨屬二年生草本植物。根系發(fā)達,長達2米以上,側根較多,具根瘤,株高1~4米,莖直立,無毛或稍有毛,圓柱形,中空;葉為羽狀三出復葉,小葉長橢圓形,邊緣有疏齒直至葉片中下部,托葉很少,錐形;花白色,總狀花序,腋生,具30~60朵白色小花;莢果無毛,向下垂,倒卵形,表面有網狀皺紋,每莢含1粒種子;種子長圓形,略扁平,黃色或黃褐色。千粒重2.0~2.5克,每公斤種子40萬~50萬粒?;ü?/font>7~9月。
三、生物學特性
白花草木樨適應能力很強,對土壤要求不嚴,耐瘠薄能力比苜蓿強,從重粘土到瘠薄的沙土都能種植,但以石灰質含量較多的土壤更適宜。應指出的是白花草木樨的耐鹽堿性能很強。適宜在pH7~9范圍內生長,在鹽含量0.56%的土壤上仍能生長。耐干旱,最適宜在濕潤和半干燥氣候下生長。具有較強的耐寒能力,一般在日平均地溫穩(wěn)定在3.1~6.5℃即開始萌芽,第1片真葉期可耐-4℃的短期低溫,到-8℃時才受凍害死亡。在高寒地區(qū)生長緩慢,難以越冬。
白花草木樨播種當年生長緩慢,不開花結實,而地下部分生長很快。生長期:早熟型80~95天,中熟型95~109天,中晚熟型110~120天,晚熟型112~135天。第2年開花結實,再生迅速,可刈割2~3次,每公頃產干草0.8萬~1.5萬公斤,產種子750~1 500公斤。
四、栽培技術
(一)整地與施肥
白花草木樨種子細小,不易出苗。播前需整平土地,達到地平土碎,并注意保墑。結合整地每公頃施入有機肥料4萬~6萬公斤作底肥。
(二)種子處理
種子硬實率較高,特別是新采收的種子,硬實率高達40%~60%,因此,播前將種子用碾子軋,碾軋到莢殼全部脫落,種皮發(fā)毛為止。
(三)播種方法
一年四季均可播種,春播可以頂凌播種;夏播雨水較多,對出苗和幼苗生長有利,但雨季雜草多、常使生長受抑制;秋播墑情好,雜草長勢弱、有利出苗和幼苗生長,但播種當年收不到草;冬播應在地面凍結前下種,寄籽過冬,冬播比春播出苗早而整齊。應因地制宜選擇播期。條播,行距 20~30厘米,播深2~3厘米,播量每公頃15~23公斤。也可與禾本科牧草混播。
(四)田間管理
播種當年應注意及時除草。在寒冷干旱地區(qū)加強臨冬前的培土,可減輕凍害,提高越冬率。
五、利用方法
白花草木樨的利用主要是青飼和調制干草,也可制作青貯飼料。調制干草的品質不及紫花苜蓿,第1年草嫩,質量尚優(yōu),第2年莖粗,葉片易落,調制的干草較差。
(一)刈割
白花草木樨由于含有香豆素,適口性較差,尤其開花以后氣味更濃,同時開花以后植株迅速粗老,木質化嚴重。因此,一定要在開花前刈割利用。它的再生草從葉腋芽發(fā)出,因此,刈割時留茬高度以10~15厘米為宜。
(二)青飼
白花草木樨因含香豆素,初喂時家畜不喜歡吃,可與谷草、紫花苜蓿或其他牧草混合飼喂,量由少到多,逐漸增加,習慣以后再單喂。
(三)干草
白花草木樨干草飼喂牛、馬、羊都能顯著增膘,粉碎后喂豬、雞效果也很好。但要注意不能用霉爛的干草飼喂家畜,因家畜采食后,所含香豆素在體內轉變成為抗凝血素,遇有傷口,血液不易凝固,常常引起內出血而死亡。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