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的意義
1.1 動物源性食品安全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 動物源性食品在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的日常膳食消費中所占比例逐年增長,如2000年人均肉食類消費為17.35kg/人.年,2004年為18.85 kg/人.年,增長了8.6%。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康意識不斷增強,飲食則提倡“綠色化”消費。因此,食品市場上無病害、無污染、純天然的綠色化畜產品必將走俏。在肉食品消費量逐漸增加的同時,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則是人們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其品質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如肥胖癥、孩子性早熟等均可能與動物源性食品中藥物殘留有關。動物源性食品導致人食物中毒事件報道也多見,如豬肉“瘦肉精”事件、水產品“氯霉素事件”和“恩諾沙星事件”等等??梢?,動物源性食品安全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 1.2 動物源性食品品質的優(yōu)劣影響市場貿易 隨著我國畜牧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其逐漸成為農業(yè)領域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以2004年為例,我國農業(yè)經濟總收入為15.12億萬元,其中牧漁業(yè)為1.0億萬元,約占總收入的6.6%,與2001年牧漁業(yè)的0.8億萬元相比,增長了20%。出口創(chuàng)匯方面,畜產品也在逐年上漲。如2004年出口動物源性食品87.9億美元,貿易額比2003年同期增長24.4%。因畜產品品質問題而引起的貿易磨擦也經常發(fā)生,如2004年被國外檢出的農獸藥殘留問題就有234批??梢姡螽a品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動物源性食品的市場貿易。 2 影響動物源性食品品質的因素
2.1 藥物殘留對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威脅
自1946年英國人弗來明發(fā)現(xiàn)青霉素并將其應用于臨床以來,抗生素在人類和動物疾病的控制、預防和治療方面均做出了重大貢獻,并帶動了一大批抗菌性化學合成藥物(如喹諾酮類、喹喔啉類、磺胺類等)的發(fā)展,獸藥也逐漸成為畜牧業(yè)生產中三大支柱產業(yè)之一。許多抗菌類獸藥除具有抑菌和殺菌作用外,還具有良好的促生長作用,所以曾一度被廣泛應用于動物 飼料添加劑。但是,正因為大量抗生素和抗菌藥物的過量使用、甚至濫用,從而導致了目前的世界性攻關性難題,即抗藥性和藥物在畜產品中的殘留問題。由于我國養(yǎng)殖企業(yè)較多,相關管理和監(jiān)督制度還不夠完善,藥物殘留檢測技術跟不上。因此,一些國家明令禁止的藥物如鹽酸克倫特羅、已烯雌酚和鹽酸氯丙嗪等,在我國養(yǎng)殖企業(yè)中仍有不規(guī)范使用現(xiàn)象。因此,藥物殘留還嚴重威脅著我國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 2.2 疾病對動物源性食品的影響
隨規(guī)?;图s化現(xiàn)代養(yǎng)殖模式的發(fā)展,我國動物疾病向新型化和復雜化轉變,多數(shù)病例呈現(xiàn)非典型性癥狀,一些疾病病原變異較快。這給臨床上相關疾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造成了很大困難。更為嚴重的是,有些動物疾病會傳播給人。目前,已知的200多種動物傳染病和150 多種寄生病中,人畜共患病近200種,如炭疽、布氏桿菌、狂犬病、禽流感等。因此,2004年暴發(fā)的禽流感疫情一度讓世界恐慌,并導致了我國出口禽肉的停滯,與2003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4.7%,目前仍有許多國家/地區(qū)限制進口我國禽肉??梢?,疾病的危害一方面會導致藥物的大量使用,從而增強藥物殘留的機率;另一方面對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出口貿易會產生許多負面影響。
3 中草藥制劑在動物疾病預防和治療中的優(yōu)勢
3.1 天然性
中草藥來源于動物、植物或礦物,其本身為天然有機或無機化合物,仍保持著各種成分的自然狀態(tài)和生物活性。因此,中草藥用于動物疾病防治,在某種程度上與生物制劑類具有相似之處。中草藥是我國幾千年實踐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經過多次臨床試驗后,從數(shù)十萬種天然產物中篩選出的藥物,能有效地改善和提高動物產品的品質。在廣博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獸醫(yī)學理論指導下,中草藥的安全性勿容置疑。因此,一般認為中藥毒副作用小、無殘留和不產生抗藥性,是生產綠色化畜產品的首選藥物。
3.2 抗病促生長作用、減少抗生素和化學合成抗菌藥物的用量
在生物技術和現(xiàn)代藥學理論的指導下,經體內試驗證實,許多中草藥對細菌和病毒病有治療作用。體外實驗證實,清熱解毒類、補虛類和瀉下類等單味藥,鹽粟散、白頭翁湯和黃連解毒湯等方劑藥,有明顯抑制細菌繁殖的作用。其抗菌作用雖不及抗生素,但不會產生抗藥性,因此在治療動物疾病方面具有一定優(yōu)勢。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結果證實,如黃酮、萜、揮發(fā)油、多糖以及維生素等多種中草藥活性成分有明顯抗病毒作用,如黃芪多糖對雞傳染性喉氣管炎、馬立克氏病和偽狂犬病病毒具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中草藥的抗病機理一方面可直接抑制細菌和病毒繁殖,另一方面可通過調節(jié)機體免疫力,從而增強抗病力。大量研究結果顯示,一些中草藥及其方劑除具有明顯的抑菌抗病毒作用外,還具有促生長作用。因此,近年來中草藥飼料添加劑在我國發(fā)展較為迅速。中草藥的活性成分較為豐富,如含有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油脂、樹脂、糖類、植物色素、各種微量元素以及大量有機酸類、酶、生物堿、多糖、甙類、鞣質等。試驗證實,這些物質是豐富的營養(yǎng)素,飼喂動物后會產生明顯促生長作用。正因為中草藥具有上述抗微生物和促生長作用,所以可以減少抗生素和其它化學合成藥物在動物疾病防治中的用量,從而降低化學藥物殘留和細菌產生抗藥性的機率,并提高動物源性食品品質。
4 中草藥制劑在改善動物源性食品品質中的作用
4.1 改善動物源性食品的營養(yǎng)、口味和外觀
中草藥如杜仲、枸杞、泡桐葉、松葉等含有多種有機營養(yǎng)成分,如蛋白質、氨基酸、微量元素等,飼喂動物后能改善機體蛋白質代謝,提高胴體蛋白含量,并調節(jié)脂肪代謝,從而改善動物源性食品營養(yǎng)結構。實踐發(fā)現(xiàn),集約化養(yǎng)殖的動物肉、蛋產品的風味比野生的或開放式養(yǎng)殖的動物產品的鮮、香味差,主要是因為飼料中缺乏C3H5-S(O)基團、肌肉中的肌苷酸和亞麻油含量較少。這些物質來源于飼料中相關氨基酸,如天門冬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纈氨酸、絲氨酸、組氨酸、蛋氨酸和異亮氨酸等。試驗發(fā)現(xiàn),在動物飼料中添加中草藥杜仲、桑樹葉、大蒜、紫蘇、茴香、花椒等后,會改善飼料中上述營養(yǎng)物質的利用率,同時改善肉食品的香鮮度。另外,試驗發(fā)現(xiàn)如果在飼料中添加如人參莖葉、青蒿、蒼術、益母草、艾葉、紅花、松葉、姜黃等中藥后,可提高動物源性食品中胡蘿卜素、類胡蘿卜素、葉黃素、玉米黃等著色物質的含量,從而改善肉品的色澤度。
4.2 提高飼料利用率和轉化率
富含蛋白質、有機酸、微量元素等的中草藥作為飼料添加劑,可補充、完善、平衡飼料的營養(yǎng)成分,從而使飼料在動物機體中得到充分消化、吸收和利用,提高動物產品的數(shù)量和質量。許光勝等報道,由何首烏、麥飯石、蛇床子等組成的中草藥復合劑對禽產蛋率、飼料轉化率等生產性能均有顯著提高作用,經濟效益明顯。胡忠澤等研究了中草藥添加劑對烏骨雞免疫機能和物質代謝的影響,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表觀氮存留率降低了8.81%,干物質消化率和有機物消化率分別提高2.51%和1.77%。
4.3 清除機體內的有害物質
據(jù)國內外科學家研究證明,,有些中草藥可在動物組織中利用化學結合、絡合、改性等形式使有害物質變?yōu)闊o害物質,并有可能將這些物質通過排泄清除出體外,較常用的中藥有甘草、氟石、山茶粕提取物糖萜素等。我們知道,膽固醇可引起人們心腦血管病,動物源性食品中含量較多,如雞蛋中該物質含量可達213mg/枚。有報道,許多中藥中富含纖維素、木脂素、酚類、黃酮、異黃酮、植物固醇等,能直接破壞膽固醇在動物機體組織中的形成,有的中藥可促進機體排泄膽固醇的能力。如杜仲、茶葉、葡萄、桉樹、黨參等就有此功能。
5 中草藥制劑在動物源性食品生產中的問題
5.1 劑型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性
臨床上獸用中藥產品較多,但劑型單一,已不能滿足現(xiàn)代化畜牧養(yǎng)殖業(yè)中動物疾病預防和治療的需求。產品和劑型創(chuàng)新性不夠,仍然以傳統(tǒng)成方制劑為主,如散劑占多數(shù),而控釋劑等新劑型較少,已不適合疾病的群體防治。因此,應加強相關研究,從而發(fā)揮中草藥在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生產中的優(yōu)勢。
5.2 現(xiàn)代化程度較低、相關產品科技含量不夠
我國中草藥資源豐富,但現(xiàn)代化程度較低。至今,人們對中草藥治療動物疾病的認識還停留在傳統(tǒng)中獸醫(yī)學的理論水平上,許多現(xiàn)象還無法用現(xiàn)代藥理學理論去解釋,這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中草藥在動物疾病治療中的作用。雖然,我國獸用中藥產品較多,既有抗菌抗病毒藥,又有調節(jié)機體免疫力和促生長藥;既有片劑、注射劑和顆粒劑,又有灌注劑、酊劑、澆潑劑等,但這些產品技術含量均較低,從而限制了其生物利用率和活性作用的最大發(fā)揮。
5.3 藥理和毒理學研究不夠深入
多年來,有關中藥一直有低毒、無殘留和不產生抗藥性等觀點,但均缺乏相應的科學依據(jù)。實踐中,中藥導致動物中毒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如動物誤食庭院觀賞植物夾竹桃后,會導致急性中毒而死亡;又如不注意藥物之間的配伍禁忌和辨證施治,也會導致中毒性疾病的發(fā)生,如山楂等一些酸性中藥與磺胺類西藥合用后,會引起泌尿系統(tǒng)疾病。另外,一直認為中藥不會在畜產品中殘留,但美國、加拿大、英國、比利時等先后發(fā)現(xiàn),人長期服用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廣防已”,會導致腎衰竭。由此推測,中藥有效成分有在組織中蓄積的可能。因此,中草藥在臨床上的安全性需重新定位,加強毒性和殘留檢測技術研究,對確保我國中草藥在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5.4 中藥抗藥性
抗生素和化學合成抗菌藥物的大量使用,除可導致畜產品中藥物殘留外,還可導致細菌耐藥性或抗藥性問題。所以,臨床上常有用藥量很大,卻收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分析認為,一方面機體對藥物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耐受性;另一方面是機體內細菌對藥物具有拮抗作用。眾所周知,中草藥治療動物疾病講究辨證施治,尤其是方劑學中豐富的配伍用藥,在防止抗藥性或耐藥性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但缺乏科學依據(jù)。但是也有實驗表明,中草藥的部分提取物長期作用于某種細菌后,其抗菌效果會有下降現(xiàn)象,這可能與抗藥性有關。因此,研究中草藥的細菌耐藥性問題,有助于中草藥在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生產中的推廣和應用。
6 展望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對動物源性食品安全要求會越來越高,綠色化、無公害化和有機化的“三化”食品,必將會是未來食品市場的寵兒。低毒、無殘留、不產生抗藥性的動物保健藥品,則是保證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工程順利實施的技術保障。隨著我國傳統(tǒng)中草藥現(xiàn)代化和規(guī)范化的發(fā)展,隨著對中草藥毒性、殘留檢測技術和抗(耐)藥性研究的不斷深入,中草藥在保證動物源性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會更上一層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