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農業(yè)大學前身為萊陽農學院,是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省屬高校,創(chuàng)建于1951年。目前,學校建有青島和萊陽兩個校區(qū),占地2987.1畝,校舍建筑面積81.1萬平方米,已經發(fā)展成為一所農科特色鮮明,農、工、理、經、管、文等學科協調發(fā)展的多科性大學。
學校設有植物科技學院、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園藝學院、動物科技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植物保護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理學院、環(huán)境藝術學院、傳播學院、外國語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水產學院等18個教學學院和1個體育教學部,另設有成人教育學院、中加商務學院和海都學院(獨立學院)。舉辦51個本科專業(yè),擁有29個科學學位碩士點和2個專業(yè)學位碩士點。現有教師1119人,其中教授124人,副教授261人,博士213人,碩士592人。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4億元,圖書館藏書158.8萬冊。
學校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學校實行學分制的教學管理模式,鼓勵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笆濉逼陂g,學校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積極調整專業(yè)結構,初步形成了農、工、理為主干學科、多學科協調發(fā)展的多科性大學專業(yè)構架。承擔、參與省級以上教研教改項目34項,校內立項、資助教研教改課題272項,7門課程被確定為省級建設精品課程,25門課程被確定為校級建設精品課程。3個省級試點專業(yè)、4門省級試點課程已通過省教育廳驗收。獲得國家級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1項,省級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19項,省優(yōu)秀實驗技術教學成果獎8項。學校在多媒體教學課件開發(fā)方面走在全國高校的前列,五年共立項開發(fā)多媒體教學課件167個,絕大多數已經上網運行。建立了以生物實驗中心、化學實驗中心、工程訓練中心等9個省、校級基礎課實驗教學中心、18個學院級實驗教學中心為平臺的實驗教學體系和151個穩(wěn)固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笆濉逼陂g應屆本科畢業(yè)生考取碩士研究生的比率平均為35.2%。近三年,碩士研究生的博士生考取率平均為43.8%。大學英語四級一次性通過率一直保持在60%左右,始終保持在高于全省平均通過率的水平;畢業(yè)生就業(yè)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畢業(yè)生跟蹤調查顯示,學校畢業(yè)生在思想政治素質、工作作風、實際操作能力和社會適應性等方面,獲得了用人單位較高評價。
學科建設扎實推進,重大科研成果不斷涌現。擁有省級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9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青島市重點實驗室1個。 “十五”以來,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581項,其中國家級項目78項,省部級項目231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27項,其中國家級獎勵1項,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發(fā)表學術論文3202篇,其中核心期刊1110篇,編著專著、教材123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科技博覽等節(jié)目曾多次對學??萍汲晒o予報道。經過多年的學科建設,我校在動植物育種與良種繁育、作物栽培、果樹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農業(yè)機械、植物病理、仿生農藥、農業(yè)傳播學、食品質量與安全、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農村經濟等方面形成了較強的學科優(yōu)勢,在國內外有一定的影響。
學校積極探索產學研一體化的辦學路子,在科技成果轉化和社會服務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早在上世紀70年代,學校就首創(chuàng)全國北方小麥大面積畝產超千斤栽培技術,80年代首創(chuàng)全國夏玉米大面積超千斤栽培技術,90年代又創(chuàng)造了旱地小麥大面積畝產超千斤和夏花生大面積超800斤栽培技術,有力地推動了山東省乃至我國北方地區(qū)的糧油生產。進入新的世紀,學校根據大農業(yè)的發(fā)展態(tài)勢,積極拓展社會服務領域,創(chuàng)新社會服務模式。1999~2006年,學校向社會轉讓大型科技成果6項,合計轉讓金額2242萬元,并以技術入股合作成立了兩家高科技股份企業(yè)。在教育部2002公布的全國高校科技成果轉讓實際收入排名中,我校列第34位,山東省高校第一位。學校通過與涉農企業(yè)合作開展科技研發(fā)、與政府聯合開展人才培訓、舉辦科研對接會以及通過網絡向社會開放教學資源,有效地推動了區(qū)域農業(yè)經濟發(fā)展。2004年學校被省政府授予“全省農業(yè)科研與技術推廣先進單位”稱號。
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學校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加強和改進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1998年和2000年全省高校黨建工作會議上,我校連續(xù)榮獲“93-98”、“98-2000”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等學?!睒s譽稱號。在慶祝建黨80周年之際,動科系黨總支先后被中共山東省委、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學校不斷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已與美、德、加、英、日、韓等15個國家的41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與合作關系,學校的對外交往日益增加,國內外影響不斷擴大。
[color=red][b]歷任領導[/b][/color]
[table=90%][tr][td][b]學校名稱及起迄年月[/b][/td][td][b]姓 名[/b][/td][td][b]職 務[/b][/td][td][b]任 期[/b][/td][/tr][tr][td=1,14]萊陽農學院
(1978.4至今)[/td][td]周學寶[/td][td]黨委書記[/td][td]2004.6至今[/td][/tr][tr][td]李寶篤[/td][td]校長[/td][td]2004.6至今[/td][/tr][tr][td]于玄德[/td][td]黨委書記[/td][td]1994.8-2004.6[/td][/tr][tr][td]周學寶[/td][td]校長[/td][td]1998.9-2004.6[/td][/tr][tr][td]周世浩[/td][td]院長[/td][td]1996.6-1998.9[/td][/tr][tr][td]王 敏[/td][td]院長[/td][td]1994.1-1996.6[/td][/tr][tr][td]王新波[/td][td]黨委書記[/td][td]1991.10-1994.8[/td][/tr][tr][td]李品愈[/td][td]院長[/td][td]1990.6-1994.1[/td][/tr][tr][td]許 方[/td][td]院長[/td][td]1984.1-1990.6[/td][/tr][tr][td]翁國立[/td][td]黨委書記[/td][td]1987.1-1990.5[/td][/tr][tr][td]周世浩[/td][td]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td][td]1984.1-1986.12[/td][/tr][tr][td]王紹武[/td][td]院長[/td][td]1980.8-1984.1[/td][/tr][tr][td]王紹武[/td][td]黨委書記[/td][td]1980.8-1983.12[/td][/tr][tr][td]李世峰[/td][td]黨委書記、院長[/td][td]1978.4-1980.7[/td][/tr][tr][td]萊陽農業(yè)大學
(1976.5-1978.4)[/td][td]李世峰[/td][td]黨委書記、校長[/td][td]1976.6-1978.4[/td][/tr][tr][td=1,4]萊陽農校
(1963.9-1976.5)[/td][td]李世峰[/td][td]總支書記、革委會主任[/td][td]1971.1-1976.6[/td][/tr][tr][td]徐學善[/td][td]總支書記、革委會主任[/td][td]1970.3-1971.1[/td][/tr][tr][td]劉恒順[/td][td]革委會主任[/td][td]1967.3-1970.12[/td][/tr][tr][td]徐學善[/td][td]總支書記、校長[/td][td]1963.10-1967.1[/td][/tr][tr][td=1,3]萊陽農學院
(1958.9-1963.9)
[/td][td]倪 江[/td][td]黨委書記[/td][td]1961.9-1963.8[/td][/tr][tr][td]牟玉田[/td][td]院長[/td][td]1958.9-1963.8[/td][/tr][tr][td]徐寶永[/td][td]黨委書記[/td][td]1958.9-1961.9[/td][/tr][tr][td=1,2]萊陽農校
(1951.6-1958.9)[/td][td]杜 慶[/td][td]支部書記、校長[/td][td]1954.1-1958.9[/td][/tr][tr][td]周文峰[/td][td]支部書記、校長[/td][td]1951.6-1954.1[/td][/tr][/table]
[[i] 本帖最后由 shyjkl 于 2007-6-23 14:49 編輯 [/i]]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