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毯
發(fā)表于 2007-9-4 21:45:50
|
只看該作者
南京農業(yè)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王恬 蔣正宇 周巖民 張莉莉
原刊于《新飼料》雜志2006年第12期
消化道的發(fā)育程度決定了動物的生長速度,消化道發(fā)育主要表現在消化器官組織形態(tài)上的變化和消化生理功能上的成熟。消化功能的發(fā)育,很大程度上通過增加胰腺、肝臟及腸黏膜合成或分泌的消化液量、酶活性來實現。其中,胰液中含有降解主要營養(yǎng)物質的各種酶類,如胰淀粉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彈性蛋白酶、胰脂肪酶和輔脂酶,具有動物消化食物最主要、消化力最強的酶系,其活性高低與動物的消化機能直接相關;胰液酶系的活力強弱被認為是衡量機體營養(yǎng)物質消化能力的極佳指標(Krogdahla等,1989),也是動物營養(yǎng)學許多試驗研究的主要酶類.
Lee等(1984)報道,隨著日糧蛋白質的增加,日糧蛋白質消化率與糜蛋白酶活性呈正相關(r=0.998)。阮暉等(2001)肉雞試驗也表明,日增重與小腸內消化酶(總蛋白水解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呈正相關(r=0. 745、0.780、O.825)。動物消化道酶分泌量不足和酶活性偏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影響動物生長和生產性能潛力的發(fā)揮。許多試驗證實,飼用酶可促進動物生長,改善飼料效率,但一些研究結果也表明,添加外源消化酶未見有明顯的效果,甚至降低了動物的生產性能(Marsman等,1997;Simbaya等,1996;Tetsuya等,2002)。進一步研究發(fā)現外源酶能影響動物消化酶的分泌,并可改變其活性。因此,本文探討飼料外源酶與動物內源消化酶的互作效應,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機制,為進一步研究飼料酶制劑作用機理和合理應用提供參考依據。
1 外源酶與消化道內酶活性
飼料酶制劑是一類能直接參與養(yǎng)分消化過程的飼料添加劑,它們的添加使用可能影響動物內源消化酶的分泌與生物活性。
1.1 外源性非消化酶與內源酶活性
非消化酶類通過破裂植物細胞壁,釋放養(yǎng)分,或者消除飼料中抗營養(yǎng)因子對腸道、胰腺、肝臟等消化腺合成和分泌的不利作用,影響消化道內酶活性,這方面的報道以NSP 酶為主。Almirall等(1995)肉雞試驗表明,大麥飼糧中添加β-葡聚糖酶能明顯提高小腸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在整粒大麥日糧中添加木聚糖酶也發(fā)現,糜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得到顯著提高(Engberg等,2004)。但在仔豬日糧中添加NSP 酶,十二指腸內容物中總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顯著降低(幅度分別為57.56%,76.08%,69.03%和40.22%)( Li等,2004)。但Jes-sen等(1996)報道,大麥日糧中添加B-葡聚糖酶明顯提高了糜蛋白酶的活性??梢?,就腸道內消化酶活性所受的影響而言,豬和禽上的試驗結果并不一致。姚建國(2001)和奚剛等(1999)總結了外源酶對內源酶活性的影響后均認為,日糧類型和動物種類是影響外源酶對內源酶活性的主要原因。大鼠試驗發(fā)現熱性多糖飼喂量增加引起胰液分泌量和胰酶活性顯著增加(Ikegami等,1990), 體外實驗也表明NSP對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有抑制作用(于旭華等,2001;劉強,1998)。
因此,在黏性谷物飼糧中添加NSP酶可減輕NSP對腸道消化酶的抑制作用,增加了腸道內消化酶的活性,也能消除胰腺增生和代償性分泌,可能降低腸道內消化酶的總活性。在裝有胰腺瘺管鵝的試驗中也發(fā)現,飼喂粗酶制劑后,胰腺胰液分泌速率降低,胰淀粉酶活性下降,但胰蛋白酶活力顯著提高,十二指腸食糜的淀粉酶活性升高(艾曉杰等,2001)。高峰(2001)也證實小麥日糧添加酶制劑后,肉仔雞21日齡胰腺淀粉酶活力顯著下降(P<O.05)。但Paul等(2004)在添加單寧的玉米豆粕型肉雞日糧中同時添加復合酶和Jessen等(1998)在大麥型仔豬日糧中添加β-葡聚糖均未影響胰腺胰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外源非消化酶對胰腺酶活性的影響更為復雜。
1.2 外源消化酶與內源酶活性
一般認為,外源性消化酶,如淀粉酶、蛋白酶等,可彌補在幼齡、老年、應激或疾病狀態(tài)下,動物消化道內源酶分泌不足,協(xié)助消化,提高養(yǎng)分利用率。奚剛等(1999)在絲毛烏骨雞玉米豆粕型日糧中添加中性蛋白酶,提高了37日齡和67日齡內源性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總蛋白酶和胰淀粉酶的活性。Ritz等(1995)在玉米-豆粕型火雞日糧中添加淀粉酶試驗發(fā)現,腸道淀粉酶活性在7~10、16~28及46日齡以后的較長時間內高于對照組。耿丹等(2003)試驗也表明,在日糧中添加0.5%蛋白酶和а-淀粉酶的復合酶,小腸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分別提高了41.3%(P<0.05)和36.7%(P<0.05)。 但Mahagna等(1995)報道,在高粱日糧中添加淀粉酶和蛋白酶,降低了小腸內容物中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可見,試驗結果不一。由于在消化道中,外源消化酶和內源酶難以分清,酶的生物活性極不穩(wěn)定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外源消化酶和內源酶之間關系尚不十分清楚。但多數試驗發(fā)現,在玉米-豆粕型或高粱型日糧中添加外源消化酶降低了胰腺的消化酶活性 (Mahagna 等, 1995;高寧國等, 1997;莫剛等, 1999;耿丹等, 2003),提示外源消化酶能影響胰腺的外分泌功能。Owsley等(1986)推測,外源酶增加了腸道中進一步分解或吸收的養(yǎng)分量,從而刺激機體消化系統(tǒng)的發(fā)育和消化酶的分泌。Ritz等(1995)指出,外源淀粉酶和內源淀粉酶可能具有加性效應。但劉迎春(1999)認為少量添加酶制劑能增強內源酶作用,中等劑量添加外源蛋白酶對內源消化酶有降解作用,再增加外源酶則又顯示出正效應。
本實驗室在飼料外源酶對動物內源消化酶的影響方面進行了一些研究(見下表)。目前,有關外源酶對內源消化酶影響的研究還僅局限于胰腺和腸道酶活性的比較,外源酶對內源消化酶合成與分泌過程的影響以及胃腸激素對其調控方面的研究報道還十分鮮見。
2 外源消化酶與內源酶互作的可能機制
胰腺消化酶的合成首先是在腺泡細胞的核內由特定的基因經轉錄生成mRNA,然后mRNA轉運到核糖體進行翻譯形成酶原前體,酶原前體經修飾形成酶原,酶原外面包裹上一層膜形成酶原顆粒,酶原顆粒經高爾基體被運送到腺泡細胞的頂端,當腺泡細胞受到外部調節(jié)信號后,經胞吐作用將酶原分泌到胰管中(Konturek等,2003)。對胰腺消化酶的影響就體現在對整個合成與分泌過程中某些環(huán)節(jié)的影響。研究表明,日糧中添加外源酶可影響胰腺消化酶的合成和分泌。本實驗室最近研究亦表明,肉雞日糧中添加微生物α-淀粉酶下調了胰腺淀粉酶基因mRNA水平,降低了胰腺淀粉酶活性(P>O.O5)。但外源酶是通過水解底物而間接參與,還是自身直接參與動物內源酶合成和分泌的調節(jié)活動,或者兩方面共同作用,外源酶和分泌到消化道中內源酶的關系如何,這些尚未探明。
2.1 外源酶直接參與內源酶合成和分泌的反饋調控
胰腺外分泌受到自主神經系統(tǒng)、激素和激素因子的調節(jié)。日糧是影響這些調控機制的直接因素。目前,還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日糧中添加酶制劑直接參與內源酶合成和分泌的調控。研究表明,將胰液從十二指腸移走或采食含胰蛋白酶抑制劑的日糧能夠促進胰腺的外分泌,而重新將胰液引入十二指腸或將胰蛋白酶(而非淀粉酶)灌注入十二指腸,胰腺分泌又顯著降低(Fushiki等,1999)。腸道內胰蛋白酶的分泌具有負反饋的調節(jié),蛋白水解產物、脂肪酸、脂肪等均可刺激小腸黏膜分泌膽囊收縮素(CCK)釋放肽,膽囊收縮素釋放肽刺激CCK的分泌,CCK可促進胰腺分泌各種消化酶,分泌到腸道中的胰蛋白酶可使膽囊收縮素釋放肽失活,抑制CCK釋放,從而抑制胰蛋白酶的進一步分泌,防止胰腺分泌過量(楊秀平,2002)。給肉雞分別飼喂含7種單體酶的葡萄糖溶液的試驗發(fā)現,植酸酶和蛋白酶均明顯增加了內源氮、氨基酸、能量和干物質的排出量(P<0.05)(Cowieson等,2006) ,提示飼喂的外源蛋白酶可能直接參與胰腺的反饋性調節(jié)。已有研究報道,向大鼠十二指腸內灌注牛胰蛋白酶或一種來白灰色鏈霉菌的蛋白酶混合物(含有10%胰蛋白酶活性) 可抑制胰腺消化酶的分泌(Fushiki,1984; Schneeman等,1975)。但 Inborr 等(1990)認為,外源性消化酶大多是來源于微生物或植物,與動物消化道內源酶的結構和最佳作用條件都有很大區(qū)別,所以可能不存在所謂的“反饋性抑制作用”,而有關外源性淀粉酶和脂肪水解酶相關研究則未見報道。
2.2 間接途徑對內源酶合成和分泌的調控
外源酶水解產物包括長度大小不一的肽、寡糖、脂肪酸及氨基酸、單糖等,它們可能具有生物學活性,并影響內源酶合成和分泌活性。 Green和Miyasaka(1983)發(fā)現,與完整蛋白酶相比,酪蛋白水解物對大鼠胰腺分泌有微弱刺激作用;而日糧中添加蛋白酶水解蛋白質產生的小肽能明顯提高斷奶仔豬十二指腸食糜中胰腺分泌的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王恬等,2003)。大鼠研究表明,較之20%蛋白質水平的日糧,含60%氨基酸水平的日糧顯著地提高胰腺糜蛋白酶的酶活和合成速度,但并未影響糜蛋白酶的mRNA水平,提示氨基酸可能在翻譯階段調節(jié)糜蛋白酶合成(Hashimoto等,2003)。蛋白質水解產物尤其是苯丙氨酸、纈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對胰酶分泌促進作用最強,且這些水解產物可促使小腸黏膜釋放膽囊收縮素(Cholecystokinin,CCK), CCK可促進膽囊收縮,刺激胰腺腺泡分泌各種酶和電解質(Duek,1986)。日糧中淀粉和淀粉水解終產物葡萄糖對胰腺淀粉酶含量的影響未有差異,但靜脈注射葡萄糖增加了胰腺淀粉酶的含量,注射脂肪則降低了淀粉酶含量,蔗糖和果糖含量對胰腺淀粉酶含量的影響較淀粉含量小,乳糖和半乳糖則不影響胰腺淀粉酶的含量(Brannon,1990)。但在犢牛皺胃灌注淀粉部分水解物,明顯降低了胰腺淀粉酶酶蛋白含量和活性(Swanson等,2002)。日糧中游離脂肪酸增加了胰腺脂肪酶水平(Bazin等,1978)。
2.3 外源酶和消化道中內源酶之間可能的關系
如何能在消化道內復雜的反應體系中分離出有活性的外源消化酶與內源酶,是研究外源消化酶與內源酶關系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此外,酶活性研究結果本身具有較大的變異,因試驗動物選擇、飼養(yǎng)管理、取樣方法和樣品前處理方式、酶活的測定方法、酶活性表達法、試驗設計及結果統(tǒng)計分析方法等不盡相同,所以各不同研究中所測得的酶活值的可比性是有限的。
就外源消化酶與內源消化酶動力學關系而言,兩者可協(xié)同作用底物或競爭底物。體外水解淀粉的試驗表明,來源于真菌(Aspergillus oryzae)和細菌(Bacillus subtilis)的α-淀粉酶以1:4的配比時,具有最佳的協(xié)同作用,再增加細菌淀粉酶,則降低了水解效率,抑制了還原糖的生成(Markovic等,2002)。可見,結構相異功能相似的微生物酶,在功能上具有協(xié)同作用。與之類似,微生物淀粉酶與動物自身分泌的淀粉酶結構有很大差異,它們在消化道內的反應體系中水解淀粉,比例合適時,也可能具有協(xié)同作用。
理論上認為,作為蛋白質,酶會受到消化道內外源或內源性蛋白水解酶的降解作用。這種降解作用在非消化酶上比較明顯。但體外試驗表明,低劑量胃蛋白酶不影響豬源性和微生物源性脂肪酶的活性 (Kermanshahi等,1998)。張樹政(1998)亦指出,真菌發(fā)酵的酸性蛋白酶與內源蛋白酶具有不同的作用位點,而且許多來源于真菌的酸性蛋白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而使內源酶提高。
總之,外源酶對內源性酶影響及其機理十分復雜,受動物(種類、 年齡、生理狀態(tài)等)、日糧組成、環(huán)境條件和酶制劑(種類、劑量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探明外源酶與內源酶互作關系及其調控機制對于合理設計外源酶,促進內源酶的分泌,以輔助消化和吸收,提高腸道養(yǎng)分消化率,借此提高動物生產性能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在人類醫(yī)學中,外源消化酶常常作為藥物以口服或靜脈給藥的方式治療疾病,如利用非特異性粗酶制品替代治療胃和胰腺機能不全,或通過靜脈注射微生物蛋白酶治療慢性動脈梗塞等,因此,在動物上研究外源酶制劑對機體的影響亦可為人類醫(yī)學臨床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