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藥子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進展
胡振英,史彥斌,羅永江,羅超應,張新國
(1.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農業(yè)部新獸藥工程重點實驗室,甘肅蘭州 730050; 2.蘭州大學藥學院,甘肅蘭州 730000) | |
關鍵詞:黃藥子;原植物形態(tài);鑒別;化學成分;藥理
黃藥子Rodgersia aesculfiolia Batal.,又名七葉鬼燈檠,系虎耳草科(Saxifraceae) 鬼燈檠屬植物。民間以其根莖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止瀉等功用,常用于濕熱下痢、外傷出血、白濁帶下、咽喉腫痛、脫肛、子宮脫垂等。本品廣泛分布于我國西部地區(qū),多為民間采用,為常見的同物異名類中草藥,根莖商品名較為混亂,如幕荷、老蛇盤、豬屎七、毛荷葉(《四川中藥志》),索骨丹、黃藥子、老漢球(《陜西中藥志》),山藕、厚樸七、牛角七(《湖北中草藥志》),毛青紅、棗兒紅(云南),作合山、紅藥子、撮合扇(甘肅),紅騾子、山藕、寶劍葉(河南)。現(xiàn)將近年來關于黃藥子的藥理活性方面研究作一綜述,以便對其進行深層次開發(fā)時參考。
1 藥材鑒別
l. l 根莖性狀鑒別 根狀莖呈圓柱形,略彎曲,長8~25 cm,直徑1.5~3. 5 cm。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炮制品),有橫溝及縱皺紋,上端有棕黃色鱗毛及多數(shù)根及根痕,質堅硬。斷面粉性,紅棕色或棕褐色(炮制品),有多數(shù)白色小亮點,并可見棕色或黑色維管束小點。氣微,味微苦而澀。
l.2 根莖顯微構造[1,2] 木栓層細胞4~9列。皮層偶見根跡維管束,維管束外韌型,大小不一,環(huán)列,木質部內側的導管中含有黃棕色物質。射線寬窄不一。髓寬大,有維管束散在,韌皮部位于內側,木質部位于外側。薄壁細胞含有淀粉粒及草酸鈣針晶束。
1.3 藥材粉末鑒別 粉末淡紅棕色,淀粉粒較多,多為單粒,呈不規(guī)則棒狀,分支狀三角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常一端鈍圓或膨大,有的中部略彎曲,臍點和層紋均不明顯,長13~68μm,直徑9~44μm。草酸鈣針晶及針晶束極多,散在或束生,或有存在于大型薄壁細胞中,不甚整齊,長120~209/μm。導管細小,主要為梯紋導管,亦有網(wǎng)紋導管,長61~240μm,寬25~49μm。纖維少見。薄壁細胞大小不等,類圓形,直徑47~210μm,內有淀粉粒及草酸鈣晶,
1.4 理化鑒別 取黃藥子約2 g,浸泡于10 m1 95%的乙醇溶液中。過夜,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吸附劑:硅膠G鋪板后,在1.05℃活化l h,。將供試品與對照品(巖白菜素的乙醇溶液)點樣于同一硅膠G板上,展開。展開劑:苯—醋酸乙酯—甲酸(5:4:1)。顯色劑:50%硫酸乙醇液。噴霧后于105C烘烤10mim。黃藥子(巖白菜素)正品與對照晶在相應位置上均有紅棕色或淡紅棕色斑點,
1.5 光譜鑒別[3] 張照榮等報道了鬼燈檠粉碎后經溴化鉀壓征的紅外吸收光譜,其在1035.7 cm-1處有一寬峰,l 319.2cm-1,1 610.5 cm-1處有強尖峰。同時還報道了黃藥子經石油醚(30~60℃)、氯仿、甲醇提取液紫外吸收的零階和二階導數(shù)光譜特征,黃藥子可見光區(qū)無明顯吸收,零階導數(shù)光譜顯示黃藥子甲醇提取物在(276.5土2)nm處有中等強度的吸收,二階導數(shù)光譜三種不同溶劑的提取物在200~500)nm范圍內有三個不等程度的吸收,波長越小,吸收越強。
2 化學成分研究
黃藥子根中含巖白菜素(bergenm)。黃藥子新內酯即7一甲氧基巖白菜素(7一methoxyhergenm),黃藥子酯即2,6一二羥基苯乙酸甲酯(methyl一2,6一dihydroxypheny lacerate),丁香酸(syringic acid),熊果苷(arbutin),沒食子酸(gallic acm).(+)一兒茶素(catechin),原花色苷元B一2單沒食子酸酯(procyanidian B一2 monogallate)。還含有芳樟醇(1inalool),麥角甾醇(ergostero1),5一豆甾一烯一3β一醇(stigmast一5一en一3β一ol),槲皮素(quercetin)及β一谷甾醇(β—sitostero1) [4,6]。
根中含揮發(fā)油0.02%~0.03%,基中含有苯酚(phenol),左旋芳樟醇(1inalool),甲苯(toluene),間二甲苯(m—xylene),樟烯(camphene)。α一及β一蒎烯(pinene),月桂烯(myrcene),左旋檸檬烯(1imonene),香荊芥酚(carvacr01),1,3,3一三甲基雙環(huán):2. 2,1]庚—2—酮(1,3,3—trimethylbicyclo[2,2,1]—heptan—2—one),甲基異丁香油酚(methylisoeugeno[],牻牛兒醇,geraniol)。丁香油酚(eugen01),間苯甲酚(m—cresot),鄰苯甲酚(o一cresol),茴香腦(anethole),苯乙醇(phenyl ethyl alcoho1),3.5一二羥基甲苯(3,5—dihydroxytoluene),丁酸(bulyric acid),2,3,6—三甲基茴香醚(2,3,6一trimethylanisole),香茅醛(citronellal),棕櫚酸(palmitic acid)等成分。經處理分餾,中性油部分主要含甲基異丁香油酚,苯乙醇,左旋芳樟醇;酚性油部分主要含苯酚,丁香油酚,間甲苯酚,鄰甲苯酚;酸性油部分含有丁酸,戊酸(valericacid),已酸(caproic acid),辛酸(capylic acid),癸酸(capric acid),月桂酸(1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櫚酸,硬脂酸(stearic acid)l[7]。
另外,根莖中還含有淀粉、糖類、鞣質和多種苷類。
3 藥理活性研究
3.1 抗病毒作用 黃藥子乙醇浸膏在0.017~0.034mg/ml時,在直接抑制病毒中和試驗和間接抑制病毒試驗中(與A549細胞共同孵育30 min)不僅能抑滅DNA病毒,而且抑制RNA病毒,黃藥子乙醇浸膏的不同提取部分I(丁醇部分,皂苷類)、F(醋酸乙酯部分,黃酮類)、G(丙酮部位,酚酸類)、D(乙醚部位,香豆素類)抑殺病毒試驗,發(fā)現(xiàn)D,G提取物對柯薩奇B組I—VI型病毒(CoxB,—wV)的抑制效果不如I、F好。對于單純皰疹I型病毒(HSV,)效果基本同。而且藥物間接抑制病毒的藥效較直接抑制病毒為低,似說明藥物在細胞外有抑滅病毒作用而對于細胞內的病毒作用較差。另外其水煎劑對各型病毒均無抑制作用[8]。
3.2 抗菌作用 黃藥子用酸水解提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用醋酸乙酯、丙酮提取液對肺炎克雷伯、胸膜肺炎桿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11]。
3.3 免疫增強作用 巖白菜素為黃藥子主要有效成分,研究表明 巖白菜素i.g.125,250,375 mg/(kg,d)7—8d,可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含量;增強SRBC誘發(fā)的小鼠遲發(fā)性超敏反應;提高血清溶菌酶含量和全血白細胞的吞噬功能;體內給藥體外測定法,提高[3H]—TdR參人PHA與LPS誘導的T,B淋巴細胞轉化;提高小鼠脾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一2。尚可逆轉環(huán)磷酰胺對血清溶血素形成的抑制[9]。
3.4 生物毒性 黃藥子在無毒劑量下與病毒、A549細胞共同孵育后,將藥液去掉,細胞仍能分裂傳代。提示此藥沒有或很少有毒副反應。最大無毒濃度為0.19l mg/ml[8]。
4 結語
黃藥子根系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自陜西和云南發(fā)掘的民間中草藥,主要為民間應用,涉及治療范圍較寬,如瀉痢,白濁,帶下,衄血,吐血,咯血,崩漏,便血,外傷出血,咽喉腫痛,瘡毒,燙火傷,脫肛,子宮脫垂等。現(xiàn)代臨床研究表明,黃藥子治療痢疾、腹瀉、子宮脫垂,陰道壁脫垂有較好療效,對各種濕疹及脫肛、痔瘡也有一定效果。運動性損傷疾病防治中常用于跌打損傷及—些感染性疾病的治療。近年來基于黃藥子深層次開發(fā)的化學、藥理學研究逐漸增多,但針對其對某類疾病有效成分及其制劑的研發(fā)仍有待深入。
由于黃藥子系民間草藥,分布較廣,市場上商品名混亂。為了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有效,有必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其正本清源的工作,以達到防偽和亂用藥物的目的。目前,市場上黃藥子的混淆品主要有紅藥子、薯蕷及何首烏等[1~3,10],而這一現(xiàn)象已引起了廣大中藥工作者的重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