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體 該蛔蟲蟲體粗大,呈淡黃色。頭端有3片唇,食道呈圓柱形。雄蟲長11~26cm,尾端有一小錐突,彎向腹面。雌蟲長14~36cm,尾直。蟲卵近似球形,殼厚,外層呈蜂窩狀。
生活史 母牛吞食感染性蟲卵后,幼蟲在小腸中從卵殼內鉆出,穿過腸壁,移行至肝、肺、腎等器官組織中,進行第二次蛻化,變?yōu)榈?期幼蟲,并停留于該組織中。等母牛懷孕8.5個月左右時,幼蟲又開始移行至子宮,進入胎盤羊膜液中,進行第3次蛻化,變?yōu)榈?期幼蟲,該幼蟲被胎牛吞入小腸中發(fā)育。小牛出生后,幼蟲在小腸內進行第4次蛻化后,逐漸長大,約經(jīng)25~31天變?yōu)槌上x。成蟲在犢牛小腸中可寄生2~5個月,以后逐漸從宿主體內排出。
現(xiàn)在認為,犢牛哺乳了含有蛔蟲幼蟲的乳汁,亦可被感染。
臨床癥狀 犢牛出生兩周后為受害最嚴重時期,主要發(fā)生于5個月以內的犢牛。常見是食欲不振,腹瀉;因腸黏膜損傷,可見排出多量粘液或血液,有特殊臭味。腹部膨大,患犢消瘦,精神不振,后肢無力,站立不穩(wěn),蟲體太多時可造成腸阻塞或腸穿孔而死亡。
診斷 根據(jù)臨床癥狀,結合犢牛的年齡及臨床癥狀和化驗找到蟲卵,即可確診
治療 可用左咪唑(左旋咪唑)內服量8mg/kg體重,一次內服。丙硫咪唑驅蟲,劑量15~20mg/kg體重,一次內服。阿維菌素內服與皮下注射量:一次量為0.2mg/kg體重。1~2周齡的犢牛對敵百蟲敏感,內服正常劑量(20~40mg/kg體重)而發(fā)生中毒,故禁用。
預防 對患犢應于15~30日齡時驅蟲,早期治療不僅對保護小牛健康有益,并可減少蛔蟲蟲卵對環(huán)境的污染,應將母牛和犢牛隔離飼養(yǎng),減少母牛受感染的機會。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僅供畜牧人網(wǎng)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