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3][color=#ff00ff]對傳國玉璽的爭奪,前后持續(xù)了一千五百多年。傳國玉璽的每一次易主,便意味著一次朝代的興衰更替。其中多少故事,多少悲歡,已無暇細表。
傳國玉璽的倒手經(jīng)過概要如下: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始制。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帝嬴政。
——公元前206年十月,漢高祖劉邦率軍入咸陽,得始皇帝璽。號曰傳國璽。
——西漢末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權,逼孝元太后取璽,太后怒,以璽投地,其角小缺。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全。
——公元23年十月,王莽兵敗被殺,校尉公賓就得傳國璽,趕至宛,獻于漢更始帝劉玄。
——公元25年,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后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于東漢光武帝劉秀。
——公元189年八月,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北宮避難,玉璽失蹤?!?91年,孫堅率軍攻入洛陽,于宮中井內(nèi),得傳國璽,后為袁術所奪。袁術死,歸曹操。
——公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讓,稱帝,建立魏國,于傳國璽肩部刻下八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之璽”。
——公元265年,司馬炎篡魏,稱晉武帝,傳國璽歸晉。
——公元311年,前趙劉聰虜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
——公元329年,后趙石勒滅前趙,得璽,在右側(cè)加刻“天命石氏”。
——公元350年,冉閔殺后趙皇帝石鑒,得傳國璽,建立冉魏政權;后被東晉趁危詐得。傳國璽重歸晉朝司馬家。
——公元420年,劉裕廢東晉恭帝自立為帝,國號宋,史稱劉宋;在南朝,傳國璽歷經(jīng)了宋,齊,梁,陳的更迭。
——公元589年,陳朝滅亡,隋一統(tǒng)中國,傳國璽入隋。
——公元618年三月,隋煬帝楊廣被殺,蕭后與遺腹子楊政道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號為隋王。
——公元630年,唐朝李靖率軍討伐突厥;蕭后與楊政道返歸中原,傳國璽歸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亂,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李祝,奪傳國璽,建后梁。
——公元923年,李存勗滅后梁,建后唐,傳國璽也隨之歸于后唐。
——公元936年,后唐河東節(jié)度使石敬塘帶契丹軍攻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也有說法認為,此后出現(xiàn)的傳國璽已非真品。)
——一百六十年之后,公元1096年,即宋哲宗紹圣三年,傳國璽為咸陽縣民段義掘地得之,歸于宋朝。
——公元1126年,靖康之亂,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也被金國掠走,再次失蹤。
——一百六十八年之后,公元1294年,蒙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在京城大都,傳國璽忽現(xiàn)出現(xiàn),被人拿著沿街叫賣。御史中丞崔彧命人購得,傳國璽歸入蒙元。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蒙元朝廷逃往蒙古草原。傳國璽第三次失蹤,也是最后一次失蹤。朱元璋曾遣徐達深入漠北,追擊遁逃的蒙元朝廷,以期得到傳國璽,結(jié)果空手而返。
——此后,明清兩代多有獻玉璽者,然而皆為贗品。真正的傳國璽已不知所蹤。
傳國璽如今去了哪里?沒人知道?;蛟S,傳國璽依然存在于中國遼闊的大地之上。她靜躺在江海河底,或沉睡在地下深處,等待著被我們發(fā)現(xiàn),被我們珍賞。所以,諸君無事之時,不妨去挖挖土,潛潛水,說不定,找到傳國璽的那個人就是你。祝你好運!
[/color][/size]
[size=3][color=#ff00ff]傳國玉璽的前身——和氏璧[/color][/size]
[size=3][color=#ff00ff]關于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于《[/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770.htm][color=#ff00ff]韓非子[/color][/url][color=#ff00ff]》、《[/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636682.htm][color=#ff00ff]新序[/color][/url][color=#ff00ff]》等書,并且情節(jié)大致相向。說是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26535.htm][color=#ff00ff]卞和[/color][/url][color=#ff00ff]的琢玉能手,在[/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981630.htm][color=#ff00ff]荊山[/color][/url][color=#ff00ff]里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去見楚厲王,厲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璞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淚后又繼續(xù)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詢問為何,卞和說: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命名為和氏璧。
[/color][/size]
[size=3][color=#ff00ff][/color] [/size]
[size=3][color=#ff00ff] 和氏璧面世后,成為[/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52225.htm][color=#ff00ff]楚國[/color][/url][color=#ff00ff]的國寶,從不輕易爾人。后來.楚國向趙國求婚,使和氏璧到了[/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38898.htm][color=#ff00ff]趙國[/color][/url][color=#ff00ff]。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聽說趙國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換,因趙弱秦強,趙國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謀雙全的藺相如奉璧使秦。[/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6185.htm][color=#ff00ff]藺相如[/color][/url][color=#ff00ff]知道其中有詐,偷偷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此事在[/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055.htm][color=#ff00ff]司馬遷[/color][/url][color=#ff00ff]《[/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0088.htm][color=#ff00ff]史記[/color][/url][color=#ff00ff]》中有詳細記載。
[/color][/size]
[size=3][color=#ff00ff][/color] [/size]
[size=3][color=#ff00ff] 但后來,和氏璧還是被秦國擁有,至于何時、如何被秦國擁有,史無記載。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5990.htm][color=#ff00ff]李斯[/color][/url][color=#ff00ff]在上《[/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48505.htm][color=#ff00ff]諫逐客書[/color][/url][color=#ff00ff]》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薄半S、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兩件當時著名的寶物。很有可能,趙國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畏懼秦國的強大,將和氏璧送給了秦國。
[/color][/size]
[size=3][color=#ff00ff][/color] [/size]
[size=3][color=#ff00ff] 從此以后,關于和氏璧的記載屢見不鮮,并大都相信《韓非子》、《新序》等書的記載。如西晉[/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407568.htm][color=#ff00ff]傅咸[/color][/url][color=#ff00ff]《玉賦》說:“當其潛光荊野,抱璞未理,眾視之以為石、獨見知于卞子?!碧拼娢闹嘘P于和氏璧的記載更多.大詩人李白《古風》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的詩句。
[/color][/size]
[size=3][color=#ff00ff][/color] [/size]
[size=3][color=#ff00ff] 據(jù)《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璽,[/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652.htm][color=#ff00ff]劉邦[/color][/url][color=#ff00ff]滅秦得天下后,子嬰將御璽獻給了劉邦,御璽成為“漢傳國寶”。到漢末[/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664.htm][color=#ff00ff]董卓[/color][/url][color=#ff00ff]之亂,御璽先后落入[/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2281.htm][color=#ff00ff]孫堅[/color][/url][color=#ff00ff]、[/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5719.htm][color=#ff00ff]袁術[/color][/url][color=#ff00ff]之手,再傳魏、晉。五胡十六國時,一度流于諸強,后被南朝承襲。隋滅陳后,御璽被陳朝的蕭太后帶到[/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2570.htm][color=#ff00ff]突厥[/color][/url][color=#ff00ff],直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御璽歸唐。五代時,天下大亂,流傳的御璽不知所終。在六朝以后的記載中,大都認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璽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color][/size]
[size=3][color=#ff00ff][/color] [/size]
[size=3][color=#ff00ff] 清代以后,人們開始對和氏璧的真實性產(chǎn)生懷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獻玉說》中,認為這只是韓非子的寓言而已。[/color][/size]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僅供畜牧人網(wǎng)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