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斷尾術近年在臨床上施行較多。斷尾目的各異。有些犬因尾部壞疽性損傷,采用保守療法難以治愈而斷尾;有些犬因觀賞需要而斷尾整容;有些犬主不喜歡犬尾尖有白毛和尾頭卷曲而斷尾;有的犬種有斷尾習慣,如洛村魏勃犬要求留1~2節(jié)尾椎,以使犬背有延長的感覺;有的犬患有自咬癥,需要斷尾以根治頑癥。
1 斷尾術方法
1.1 保定與麻醉
犬的尾部分布有較大的神經、血管,所以進行斷尾術前需在術部作局部浸潤麻醉;對體型較大、性情兇猛的犬應進行全麻。全麻常用2%靜松靈,按每千克體重0.1~0.2mL,或用846復合麻醉劑,按每千克體重0.01mL皮下或肌肉注射。局部麻醉一般用鹽酸普魯卡因,劑量視犬體大小隨機確定。麻醉后的犬可捆好四肢,用木板壓其頭頸作側臥保定,也可使其站立在保定籠上方格柵上(四肢下垂)予以保定。
1.2 局部剪毛、剃毛與消毒
按畜主要求或病變所在位置確定斷尾部位。術部剃毛,先用2%碘酊消毒,再用醫(yī)用酒精脫碘;最后,在犬尾巴根部以細膠皮管或橡皮筋作暫時性的結扎止血,縫合結束后再松開。
1.3 斷尾
在最后1節(jié)預留尾椎的頭側,首先用橡皮筋結扎,然后在手術部位尾側的上方皮膚(或下方皮膚)處作尾部皮膚2/3橫斷環(huán)形切開。保留背側或腹側1/3皮瓣3.5~4cm給予游離并修整為圓弧形,以便縫合后斷端可為皮膚包住而顯得美觀。隨后離切口上、下端皮膚0.5cm左右用消毒的縫合線在剝離開的皮膚下(盡量靠近頭側)結扎尾中央靜脈、兩側的外側靜脈、動脈及腹側的尾動脈、尾靜脈。一般以兩側及腹側的血管出血較多,如條件允許應予分離結扎。然后,切開最后1節(jié)預留尾椎與下一截除尾椎間隙的韌帶、肌肉及其它組織,直到全部斷離。最后連續(xù)縫合可包住斷端的預留皮膚,用5%的碘酊消毒,用浸有腎上腺的干凈紗布包扎,除去結扎的橡皮筋即可。如犬尾已經斷開,無法結扎,可用電烙鐵燒灼以止血。
1.4 繃帶制作與包扎
若斷尾后留下的尾巴比較長,初斷尾后犬很痛,傷口愈合時有癢痛,犬總會用嘴去撕咬尾巴,因此斷尾處易出現(xiàn)感染、斷線、化膿、腐敗,甚至腐肉脫落。一般的包扎法難以解決這個難題時,可以試制"竹筒繃帶",即用一段沒有節(jié)的竹子,其直徑大于犬尾的直徑,其長度稍超過斷尾術后的犬尾,在竹筒的一端鉆2個對穿孔,將細繩穿進去。把術后的犬尾裝進竹筒,竹筒線繩在犬尾根基部。線繩繞過犬的髖部、腹股溝部和會陰等部,把犬尾固定并保護起來。犬尾不能自由彎曲和甩動,犬嘴夠不著犬尾,犬尾手術部位也不會在任何其它物體上摩擦而感染。
2 術后護理
2.1 每天用2%碘酊消毒術部。為防止發(fā)生破傷風,可肌肉注射精制破傷風抗毒素。術后3天拆除皮下結扎線。
2.2 加強飼養(yǎng)管理。術后1周內應有專人看護,防止結扎脫落及術部沾染糞便、污物而發(fā)炎。
3這種斷尾方法簡單易行,出血少且愈合快,2~3天即可拆線,不易感染。民間有的在需斷尾處直接剪毛結扎,使犬尾自然脫落,雖不出血,但結扎后腫脹,犬疼痛劇烈,容易化膿感染,且過程長,愈合不好;有的在斷尾處直接剪毛,消毒結扎后切斷或不結扎切斷后用烙鐵燒烙止血,雖操作簡單,但均易感染,且愈合緩慢。實踐證明,本法適用于各種犬不同情況下的斷尾需要。
3.1 如果犬種有斷尾習慣或整容需要,宜在30日齡左右施行手術。此時的仔犬抵抗力強,母乳充足,斷尾刺激對仔犬影響不大,而且愈合快。犬體形小,容易保定。最好將仔犬單獨喂養(yǎng),防止仔犬間因擁擠、打鬧等造成感染。
3.2 斷尾手術成功的關鍵是減少出血和防止感染。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