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是一種由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和產毒素多殺巴氏桿菌引起的豬呼吸道慢性傳染病。
該病以淚斑、噴嚏、鼻甲骨萎縮或消失、鼻骨變形扭曲等為特征,并造成豬只生長緩慢、 飼料轉化率明顯下降、繼發(fā)感染增多,從而造成相當大的經濟損失。在豬病防治時應引起足夠重視。該病在世界各地廣為流行,在我國分布亦相當廣泛。
單獨感染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可引起較溫和的非進行性鼻甲骨萎縮,一般無明顯鼻甲骨病變;在健康豬群中,幾乎所有的豬都感染支氣管敗血波氏菌和非產毒性多殺性巴氏桿菌,并伴有程度不同的鼻甲骨萎縮;感染支氣管敗血波氏菌后繼發(fā)感染產毒性多殺性巴氏桿菌時,則常引發(fā)嚴重的萎縮性鼻炎。
本病在自然條件下只見豬發(fā)生,各種年齡的豬都可感染,最常見于2-5月齡的仔豬。在豬群中傳播速度較慢,多為散發(fā)或呈地方性流行。
飼養(yǎng)管理條件不好,豬圈潮濕,寒冷,通風不良,豬只飼養(yǎng)密度大、擁擠、缺乏運動,飼料單純及缺乏鈣、磷等礦物質,常易誘發(fā)本病,加重病的演變過程,在豬病防治時要特別注意。
病豬和帶菌豬是主要傳染源。傳播途徑為呼吸道感染,主要通過飛沫或氣溶膠經口、鼻感染豬,也可通過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媒介物接觸傳播。
受感染的小豬出現鼻炎癥狀,打噴嚏、呼吸有鼾聲。豬只常因鼻類刺激黏膜表現不安定,用前肢搔抓鼻部,或鼻端拱地,或在豬圈墻壁、食槽邊緣摩擦鼻部,并可留下血跡。從鼻部流出分泌物,分泌物先是透明黏液樣,繼之為黏液或膿性物,甚至流出血樣分泌物,或引起不同程度的鼻出血。
在出現鼻炎癥狀的同時,病豬的眼結膜常發(fā)炎,從眼角不斷流淚。由于淚水與塵土沾積,常在眼眶下部的皮膚上,出現一個半月形的淚痕濕潤區(qū),呈褐色或黑色斑痕,故有“黑斑眼”之稱,這是具有特征性的癥狀。
大多數病豬,進一步發(fā)展引起鼻甲骨萎縮。當鼻腔兩側的損害大致相等時,鼻腔的長度和直徑減小,使鼻腔縮小,可見到病豬的鼻縮短,向上翹起,而且鼻背皮膚發(fā)生皺褶,下頜伸長,上下門齒錯開,不能正常咬合。當一側鼻腔病變較嚴重時,可造成鼻子歪向一側。由于鼻甲骨萎縮,致使額竇不能以正常速度發(fā)育,以致兩眼之間的寬度變小,頭的外形發(fā)生改變。
病豬體溫正常。生長發(fā)育遲滯,育肥時間延長,變相給豬場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不管臨床癥狀是否典型,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的存在都會給豬場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首先該病造成鼻甲骨萎縮甚至消失,因而豬呼吸道的第一道“門戶”被破壞,從而令豬只對呼吸道疾病的易感性增加。
空氣調節(jié)及過濾的功能不復存在,未經處理的空氣將直接進入肺臟,不適的溫、濕度及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必將對肺臟造成損傷。同時,在整個病程中,鼻甲骨均處于炎癥狀態(tài),病毒、細菌等病原可通過鼻甲骨侵入豬體,因而豬只繼發(fā)或并發(fā)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用0.1%的高錳酸鉀清洗患豬鼻腔和抗生素類豬獸藥治療可明顯降低感染豬發(fā)病的嚴重性,早期感染發(fā)病若能及時治療能達到治愈的效果。
大多豬場對該病并未采取措施,或者所采取的措施雖減少流鼻血、歪鼻等典型癥狀的比例,但對噴嚏、淚斑、結膜炎等非典型癥狀并無明顯改觀。發(fā)病后期即使豬獸藥用對了,最好的效果也只能是減少典型癥狀,相對減少損失,存在的問題和損失仍然相當巨大。
豬場應重視此病,并事先加以預防,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預防時要做到不從疫區(qū)引進豬只,即使從非疫區(qū)引進豬,也需隔離檢疫,確定健康后方可混群飼養(yǎng)。加強豬場飼養(yǎng)管理,保持豬舍清潔、干燥、溫暖,豬舍要通風良好,不擁擠,并定期使用安多福萬金水做嚴格的帶豬環(huán)境消毒和飲水凈化消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