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正在進行時--發(fā)酵工藝控制要述

  [復制鏈接]
181
 樓主| 發(fā)表于 2013-1-14 23:17:34 | 只看該作者
第四講,第三節(jié)----復雜系特點,在發(fā)酵行業(yè)的具體體現       

點評

坐定,開講。  發(fā)表于 2013-1-14 23:17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2
 樓主| 發(fā)表于 2013-1-14 23:18:23 | 只看該作者
開講之前,首先感謝諸位對課程的關注,并特別感謝的是王統(tǒng)石先生和字母哥。

今天,我和我們系的研究生提到一個話題,就是理工科中,工藝的思維類型,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推理(或計算)型,是描述型----這個在前面已經講過一遍了,在樣本的分類----均質樣本(無個體樣本),小樣本和大樣本,其中,大樣本,也就是發(fā)酵的樣本,使用的分析方式,就是描述型控制的操作特征,就是“檢測-分析-反饋”體系使用時密集取點和對同一個過程進行多參數同時,重復描述。其原因,是因為整個工業(yè)控制,包括機械制造和化工,都是建立在一個既定技巧上的,這個技巧,就是經驗公式的建立。
理論上講,在連續(xù)且可導的過程中,應用分段法,總是可以建立經驗公式的,在某一固定階段,常見經驗公式以以下形式存在:
F(x)=am(x)+bn(x)+co(x)+---+k
其中,k為常數項,a,b,c---為系數。
而由于大樣本雖然在連續(xù)和可導性上,向均質樣本回歸,但是,在回歸過程中,由于復雜系本身具有測不準的特性,使得經驗方程的常數項和系數穩(wěn)定性丟失(常數項變成了包含有隨機因素和概率在內,含有中斷點的超越函數,而系數也由常數變成了復雜函數),這就造成了每一次生產過程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新的經驗方程,使得套用推理或計算得到的經驗方程,實際上失去了指導生產的意義,而必須用描述,或,盡可能去描述的方式進行控制。這就是為什么進行密集取點,多平行參數控制的實質。
在工作中,要雜糅理工科機械的思維模式和近似于藝術的非量化的思維模式,來對復雜系的實質與檢測手段相對機械之間進行彌合----華東理工和無錫輕工,往往說“發(fā)酵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技術”,原因也在于此。
而我,我不強調技術和藝術的區(qū)別,我會說,你看到了什么,永遠要問自己,你看到了什么。看法是第一位的,所謂作法,是看法最微不足道的延伸----這就是描述型控制的特點。
那么,怎么看?
虞世南說得好,“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您得先站高了看,站高了,怎么看?看不清啊,沒關系,給,我給您望遠鏡----軍用的,還帶標尺呢,方便吧。站不高,或站高了卻不用望遠鏡,您是看不見的,您看機械制造用費爾巴哈的形而上學就夠了,您看化工合成,用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也就夠了,您看發(fā)酵,對不起,他們沒給您準備望遠鏡----但是沒關系,他們不給,我給。
這是我開拓一下大家哲學思路的原因----而且,我的觀點,描述居多,推理并不是我建立體系的技法---沒辦法,我是搞發(fā)酵的,發(fā)酵的特征,就是描述。
以前,我給研究生上課時,常說,給本科生上課,我有義務讓學生聽懂,而對你們,對研究生,就不同了,我有權利不必讓每個學生聽懂,而你們卻有義務聽懂我在說什么----我和華東理工不同,我不證明誰對誰錯,我和無錫輕工不同,我也不證明----也許我們三家都對,也許我們都錯,也許有對有錯,這你得自己推理---我不是沒有,但我不講,為什么,因為你們是成年人,你們不是還沒畢業(yè)的本科生。
那這次講座呢,看我講座的,沒畢業(yè)的本科生不占多數吧。
雖然如此,我還是做了嚴密的論述----基本就是從高中水平講起,略微用到大一的微積分,只要用心,每個大一以上學歷的同學,都能聽懂----如果不懂,請重新閱讀,并請閱讀發(fā)酵生理學,發(fā)酵過程控制方面的參考書,書目我就不列了----畢竟能寫得出的這類書,和寫這類書的人,都不多。
以上算是建議,下面正式展開。

評分

參與人數 1論壇幣 +40 貢獻值 +20 收起 理由
lzm_001 + 40 + 20 贊一個!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3
發(fā)表于 2013-1-14 23:59:04 | 只看該作者
葉赫娜蘭孤城 發(fā)表于 2013-1-14 23:18
開講之前,首先感謝諸位對課程的關注,并特別感謝的是王統(tǒng)石先生和字母哥。

今天,我和我們系的研究生提 ...

沒想到先生語言這么幽默。

冬夜里,先生辛苦了。

操作失誤,占用樓層,抱歉!

點評

您客氣了。  發(fā)表于 2013-1-15 00:36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4
 樓主| 發(fā)表于 2013-1-15 00:34:25 | 只看該作者
第一,        結構性在發(fā)酵過程上的體現
第二,        全息性在發(fā)酵過程上的體現
第三,        自組織自起源
第四,        累加效應
分別描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5
 樓主| 發(fā)表于 2013-1-15 00:34:56 | 只看該作者
第一,        結構性在發(fā)酵過程上的體現
我們知道,在最大母體系中,結構是與功能對應的,是存在的形式。而結構性的體現,就是,(在簡單上看)當元素(或低級結構,或相對于更高級母體系的子體系)構成上一級時,由于結構的作用,會出現“新”的功能,而體現出1+1大于2的表觀現象。
上文已經論述,實際上這種現象,是母體系再分解為低級體系時,由于結構“破壞”----其實是結構在時間軸上,由顯性轉化為隱性---時,相對功能的喪失或隱化。實際上,簡單不可以累加得到復雜,復雜不可以拆分得到簡單。雖然如此,我們還是用這個“1+1大于2”的描述方式(當然我們要知道這個方向是錯的----實際上,任何子體系,都是人為“分割”的最大母體系,或最大母體系的一部分,而實際上最大母體系又是不可分割的。用這種視點。而不是,由小體系堆積累加成為最大母體系。)來看一看,當細胞累加時,一旦形成結構或準結構,產生了什么新的功能。
細胞群,完全一樣的DNA,只不過存在有不同的年齡段的細胞群,在發(fā)酵罐中,是不是一盤散沙呢?
發(fā)酵罐,有補料,有調控,有進風--- ---
細胞,完全同一個克隆,不同代謝狀態(tài),有幼年,有成年,有老年,有垂死,有新生---
體積固定,攪拌轉速相對穩(wěn)定,粘度變化連續(xù),其他參數變化連續(xù),不僅連續(xù),而且可導---
這時,完全沒有物質基礎,沒有蛋白來區(qū)分,更沒有DNA來決定任何調控蛋白,但是,不同代謝狀態(tài)的不同年齡段的細胞,產生代謝分類---雖然攪拌在一起,卻產生了類似高等生物生理學方面的反應。
這是發(fā)酵生理學賴以成立的原因----實際上,微生物是一個描述定義,微生物的外沿很模糊,而對微生物最“靠譜”或最嚴格一點的定義,就是沒有組織分化的生物(實際上有例外的),那么,聯組織分化都沒有的生物,肯定沒有器官,沒有系統(tǒng),也肯定沒有真正的“生理學”。
但是,一旦把細胞困守在固定空間,使胞外酶共同作用,則出現“準生理”現象,并且在一定限度內進行著自我調控。而發(fā)酵過程工程師,就是通過這種對生理參數的理解和控制,實現對發(fā)酵過程的控制。
這就是發(fā)酵的結構性特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6
 樓主| 發(fā)表于 2013-1-15 00:35:27 | 只看該作者
這個特征的奇特之處在于,沒有傳統(tǒng)或經典意義上的“物質基礎”---沒有蛋白和DNA 決定這種準生理現象和它的自我調控。
其實物質基礎還是有的,我們如果再一次強調結構,則,不同菌齡的細胞實際上由于代謝模式不同形成了結構。而發(fā)酵罐體積和攪拌線速度及進風形成的氣液固膠四相體系,也是形成結構的因素。這兩個原因還存在著互相加強的作用,這就使準生理現象發(fā)生了。
理解了這一點,就使得發(fā)酵過程“活”起來了,可以在生理參數的角度,對過程進行監(jiān)控。
另外,補充一點,是不是高等動物的生理調控中,調控蛋白也不是必須的呢----蛋白是調控得以順利實施的條件,而不是調控存在與否的條件----在調控蛋白被進化好以前,比較原始的調控已經存在了。調控蛋白的起源,就是原始的調控----這樣,調控蛋白,實際上是“調控”這個復雜系的構成部分----它的起源,就是起源于調控本身了----著就符合自起源,自組織的特點了。我不懂高等生物,只是推測,沒有能力展開,見諒,下面回到發(fā)酵,回到微生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7
 樓主| 發(fā)表于 2013-1-15 01:57:26 | 只看該作者
第二,        全息性在發(fā)酵過程上的體現
前面已經講過,其實在復雜系中,所有特征實際上只不過是復雜系,即最大母體系的唯一特點的不同角度描述而已,特點只有一個。那么,復雜系的全息性,也即其體系套體系的構成方式,實際上,就是結構性的另一個描述方式。則,在上面發(fā)酵的結構性上,已經體現有全息性。
全息性的特點,是大小體系復雜相套---不僅僅母體系包含子體系,其實,子體系也包含有母體系,在體系中,任何真正分離的個體或部分是不存在的。
在處理發(fā)酵工藝問題時,我們會說,“所有不可以在局部解決的局部問題都是更大范圍內的全局問題”,這就是全息性的一個表現。
全息性在發(fā)酵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密集采點,多參數描述描述同一過程,則整個復雜系的代謝過程可以被描述或,可以被猜測----雖然,實際上,由于復雜系測不準原則,真實不可以被精準描述,但是,也由于復雜系中,任何明確視點下的描述都不可能完全錯誤,則利用全息性原則,在更好利用多參數描述同一過程的方法下,可以實現對過程相對準確的描述和把握。這是全息性的應用。
全息性在發(fā)酵的另一個應用是,由于子體系與母體系的關系(如上說述),則,利用全息性,可以通過宏觀調控,實現微觀目的----即,通過生理水平的,對整個發(fā)酵罐的參數調節(jié),來控制細胞,亞細胞水平代謝,以實現生產目的,通過生理參數,實現對細胞形態(tài)的調控,而后實現細胞代謝調控,以實現生產目的。
在這個過程中,特別要注意菌齡整齊----明確分化的細胞群,是加強結構性的關鍵,也是凸顯出全息性的關鍵----其實,下文要談到的累加效應,也是結構和全息性的另一方面----實現加強累加時,也需要菌齡整齊。
這是一通具通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8
 樓主| 發(fā)表于 2013-1-15 02:18:04 | 只看該作者
第三,        自組織自起源
關于自組織自起源問題,其實前面講述自組織時,就是用的微生物細胞做實例?,F存所有微生物細胞,或,甚至于所有細胞,并不是最早那個細胞的“后代”那么簡單----所有活著的細胞或活過的細胞或尚未活著的細胞,實際上都是最早那個或,那些細胞它們本身----您沒法對二分分裂的細胞分出哪一個是母代,哪一個是子代,而非營二分分裂的細胞,其繁殖或分裂過程(包括有性生殖),也都可以看做是二分分裂的改進或變異或二分分裂中一種形式。
而事實上,即便是所謂最早的一部分細胞,它們的代謝形式,有可能在細胞膜圍成球狀之前,就已經完善著進行了----細胞形態(tài),與前細胞形態(tài),已經是可以統(tǒng)一到某個整體代謝中,則細胞必起源于前細胞形態(tài),則必起源于細胞與前細胞形態(tài)共同屬于的那個更加本質的生命中----細胞,任何細胞,包括世界第一代細胞,都是自起源的。
自起源必然帶來自組織。
一粒種子,長成一棵大樹,需要澆水,呵護,但是,它不需要你來塑造的----它本身就能長成一棵樹的----這就是自組織過程。
發(fā)酵的自組織性,除了細胞水平,還體現在細胞群體會自發(fā)產生準生理代謝上----這一點統(tǒng)一于結構性和全息性。那么,這種準生理的宏觀代謝,也會是自起源的嗎?在有發(fā)酵工藝,有發(fā)酵罐把純培養(yǎng)“關”到發(fā)酵罐里之前,難道就有這個準生理現象嗎?
回答是肯定的----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準生理現象在有發(fā)酵罐之前有沒有,而在于,準生理現象,甚至生理現象,能不能看做是一群DNA完全一樣的細胞群在一起代謝時的一個內在要求---這就是細胞,復雜系本身的特征。
則,進化的動力就好理解了----雖然微生物不講進化----太混亂,太復雜,路線交叉點太多----但,組織分化的內在原因也就解決了。------進化成組織,并不是隨機突變產生了調控蛋白,進化成組織,是細胞這個復雜系的內在要求。為了實現這個自組織原則,或,為了自組織更加有效和精準,才進化出調控蛋白來保障組織分化。
這樣,高等生物與微生物就沒有了不可逾越的鴻溝----其實本來也沒有。
我們就可以在宏觀上更好的理解微生物了。
這就是自組織,自起源----其實也是結構性和全息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9
 樓主| 發(fā)表于 2013-1-15 02:38:34 | 只看該作者
第四,        累加效應
累加效應在前面已經比較全面的論述和描述了,在這兒直接講結論。
累加效應最直接的作用,是發(fā)酵上,出于對工業(yè)的成本的精準控制,或,出于對產量的苛求,給菌種或細胞純度提出了超越基因水平的要求。
一般的,菌種保藏,只要DNA沒變化,就認為沒退化---所謂保藏水平的復壯,就是淘汰突變細胞。但是,生產菌種,就沒有這么簡單。
按照一般發(fā)酵企業(yè)組織形式,總公司最少有兩個菌種庫,而每個車間,或,每個子公司,都會擁有自己的菌種室。發(fā)酵過程不會對總公司的菌種庫提出要求,那是菌種室的事。不過,過程工程會對隸屬于車間的菌種室提出相當苛刻的要求,就是代謝純菌種,或蛋白純菌種。
進入生產的細胞,不僅僅遺傳物質一樣,而且,代謝路線也必須一致----一旦發(fā)生低產量細胞超越節(jié)點----這個節(jié)點很低的----就會造成嚴重減產。其原因就在于,進入低產狀態(tài)的細胞,由于沒有產產品的壓力,往往會具有一點點的代謝優(yōu)勢,這個優(yōu)勢相當微弱,在開始時,甚至不被察覺。但是,由于累加效應,很快就會成為主流,或,成為干擾主流的重大因素。
利用好累加效應,則要求蛋白純菌種,使菌株的高產蛋白型成為主流,一旦這樣做了,后期調控的壓力就會相當之輕。
加強累加效應,加強累加效應的振幅,其技巧之一,也還是菌齡整齊,以便形成強有力的“共振”。
另外,累加效應的實際應用還體現在,發(fā)酵過程工程師基本調控任務,或,其調控的實質,或,決定其水平高低的關鍵,就在于,用宏觀手段,去除中間代謝產物及副產物造成的反饋抑制。其實,就是消減負面的累加效應對過程的影響,以得到更高的產量。
任何工藝手段和目的,都要考慮到累加效應的實實在在的存在----比如,甚至發(fā)酵后期,應用延長手法,把殘?zhí)堑刃》肿佑袡C質耗掉,以減少粘度等負面影響,來方便后提取工段工作----就是這么小的工藝目的,也是利用了累加效應的。
群體代謝,本來如此。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0
發(fā)表于 2013-1-19 10:01:02 | 只看該作者
精辟啊精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發(fā)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畜牧人

中國畜牧人養(yǎng)豬微信公眾號

畜牧人養(yǎng)豬

關于社區(qū)|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yè)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4-9 15:25,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